运动医学作为大骨科的重要细分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相关数据显示,到2024年,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将达91亿美元。然而近百亿美元的市场,外企垄断了90%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运动医学市场情况是怎样的?国内企业的机遇在哪里?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这篇文章将为您一一道来!
一、运动医学的定义
运动医学发源于骨科创伤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性应用的学科。主要诊治与运动有关的骨与关节、肌肉、肌腱、韧带、软骨、半月板、滑膜等组织的损伤和病变。与骨科、康复医学、运动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和内镜微创技术等关系密切。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便有通过按摩、导引来防治疾病。公元前150年左右,古罗马出现了为角斗士治伤的体育医生,这些都是运动医学早期的基础。1928年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的建立标志着处理与运动相关的创伤和疾病的运动医学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中国的运动医学是从1955年北大医学院建立运动医学教研室开始,发展至今已有65年历史。运动医学学科建设目前已列入国家卫生部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产品主要分为关节镜系统和植入物两大类。以关节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并不断创造出更先进的治疗方式和更积极有效的康复措施。
二、运动医学行业分析
2019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总规模为66.29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到9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5%。运动医学作为大骨科重要的细分领域,占骨科整体市场10%以上份额,而且是未来骨科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1、产品类型分析
从产品类型的角度来细分,膝关节产品占了最大的份额。在运动中膝盖受伤是非常常见的,因为过度的跑步和跳跃会导致膝关节的磨损和撕裂。根据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统计,膝盖受伤约占运动损伤总数的41%。而且在未来的几年中,这类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9%。治疗膝关节损伤有各种先进的治疗方法,包括干针、软组织按摩、骨科手法、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和膝关节镜手术修复。因此,先进而广泛的治疗方法的使用和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增长是推动膝关节领域产品销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2、地理区域分析
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细分,北美地区市场份额最高;其中美国运动医学发展成熟,约占全球 1/2 市场份额。2018年美国市场规模就达到 28.3 亿美元,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38.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4.1%。究其原因,发达的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加上高支出和先进技术医疗设备的可用性是主要因素。例如,在2018年,Stryker公司在世界各地安装了六百多台Mako手术机器人,用这些机器人进行了近8万例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手术。随着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运动医学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亚太区域正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这些国家对产品批准的管理程序相对较松,这便利了先进产品和医疗设备容易进入。此外,预计该地区不断增长的医疗旅游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
3、市场占有率分析
从市场占有率角度细分,锐适(Arthrex)以最高的市场份额统治了2019年运动医学市场,紧随其后的是施乐辉(Smith & Nephew)、强生骨科(DePuy Synthes)、以及史塞克(Stryker)。目前全球运动医学市场主要被以上4家大公司把持。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公司,他们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产品组合,并在所有主要国家建立了自己的业务。此外,他们通过收购整合、发布新产品、不断升级产品、建立强大的分销网络等多种策略来提高市场份额,加强市场地位。比如施乐辉于2014年以17亿美元收购ArthroCare,进一步丰富运动医学产品线,尤其在射频技术及肩关节治疗产品线方面得到加强。
三、国内运动医学市场分析
1、市场整体规模及增速
随着中国运动人群的快速增长、老龄化趋势加重以及居民医疗消费需求的持续提升,国内运动医学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接近30亿人民币,增速约25%,是骨科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人民币。
2、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设施覆盖率的提升,我国健身人群持续扩容。群众健身运动参与度提高,运动损伤发病难免提升。我国运动损伤率高,运动医学发展滞后于运动人群增长。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人运动损伤数持续增加;与老龄化直接相关的骨质疏松、骨关节类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
3、运动医学医院科室情况
目前,国内单独开设运动医学科室的医院以传统知名骨科医院为主,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湘雅医院等,大部分医院仅将运动医学设立在骨科科室之下。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例,其运动医学科有101张床位,年门诊量达12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达7,200余例,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4、市场占有率分析
尽管市场发展迅速,由于进口产品先入为主,中国运动医学市场目前仍处于进口厂家垄断的状况。而国产品牌发展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受限于技术壁垒,对市场认知不足,产品注册周期长等因素。随着国内医保限价,和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国产医疗器械,骨科领域国产产品逐渐挤压进口品牌市场,创伤领域国产的产品销售份额已经实现反超,这也为国产运动医学未来的发展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
5、国内运动医学产业链
运动医学产业链上游包括植入类与非植入类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是运动医学产品及耗材制造商,以海外厂商为主;下游主要指产品流通领域及终端医院。
产业链上游:高值耗材的生产加工工艺是竞争的关键
运动医学高值耗材既需要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又需要较强的可加工性。从材料的更新换代角度,经历了钛合金→可吸收材料→聚醚醚酮(PEEK)复合材料的变革,且替代过程仍在持续中。医用高值耗材多属于植入人体的高风险医疗器械,优质的原材料能极大的提升植入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原材料要求较为严格。目前国内外的优质植入级原材料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PEEK材料。每个成型产品对材料用料量较少,也造成了单价极高,进口品牌普遍垄断的格局。因此,掌握优良的生产加工工艺是保证产品价格空间的关键。
产业链中游:外企垄断目前市场,国内企业逐步壮大
运动医学的主要核心设备和耗材系统包括:关节镜系统(包括主镜系统和动力刨削系统等)、重建系统(界面钉、带袢板)和修复类(半月板修复系统等)。这类产品国内起步较晚,主要由外企垄断。
产业链下游:看谁的成本管控强
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运动医疗药械流通企业和各级运动医学医疗服务机构。药械流通行业集中度高、强者恒强,随着“两票制”和“器械集采试点”等政策的逐步落地,对药械流通企业的降本增效能力提出较大挑战,未来成本管控集约化优秀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四、运动医学代表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