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如果喜欢,就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了解曲学
卢前与中国曲学的不解之缘述评
卢 偓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南京 210013)
摘 要:卢前是曲学泰斗吴梅先生的高足,是民国期间有影响的诗人、词曲作家和大学教授。卢前在现代曲学史上讲、作、论兼长,其中戏曲创作与散曲创作俱全,小令与套数创作皆丰,著述多达百种。在曲学史上,他第一个提出散曲史概念,并附骥王国维之后进行戏曲断代史研究,是不可多得的通才型学者。此外,他在曲学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方面业绩卓著,为中国曲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关键词:卢前;曲学;戏曲;散曲;散曲史
卢前(1905——1951),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小疏,别号饮虹,江苏南京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的国立东南大学,是中国曲学泰斗吴梅先生的高足,民国期间著名的大学教授和有影响的文化人。,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创作了大量极富感染力的诗歌和词曲,是中国曲坛继吴梅之后又一位曲学大师。1922年卢前考入东南大学师从吴梅,1927年毕业后,他先后就任于金陵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国公学(上海)、第四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等。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词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多种论著;在繁忙的教学和著述之余,他还致力于曲学经典搜集和整理工作;除了学术论文、报告文学、小说、小品文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他的曲学作品突出表现了对传统道德理念、传统文化审美观和传统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坚守与留恋。
卢前出自书香门第,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年十二三始好韵语,二十前积稿二百篇”①,所作的旧体诗有鲜明的风格与个性,极富音律美感。十四岁开始,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他努力尝试新体诗的写作,几年积攒为一厚册,自1922年起陆续出版《春雨》和《绿帘》两部诗集。卢前所作的新体诗在表达方式上,过于强调音韵的抑扬顿挫,故太近于旧体诗词,这注定他不能继续发展下去。正如他所言:“每翻出来读一回,汗流一回,惭愧一回,于是决意弃去!②”尽管当时也有人欣赏他的新体诗,如南京学者李清悚认为“其音节谐和有含蓄无限婉转情深之感”③;清华学者浦江清则认为“脱胎中国旧词曲句法,不学西洋格律,甚有可取处。”④1929年卢前在《绿帘•自序》中特别提到“兄,他最爱好《绿帘无雨望黄花》一首”。卢前的新体诗,后来虽没能发展下去,但在当时并不乏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两部诗集先后有丰子恺、朱锦江、李清悚等绘制插图,盛国成翻译为世界语,武昌音乐家冒烈卿还为《春雨》逐首谱曲造乐。《春雨》中一首《本事曲》先后由黄自教授、冒烈卿两人分别谱曲而传唱各地,几十年后不仅台湾作家琼瑶小说《船》里主人公唐可欣唱过此曲,大陆也唱过。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张瑞芳、秦怡、舒适、谢芳等数位老艺术家联袂,声情并茂地为亿万观众演唱了这首本事曲。歌词是:“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儿落多少?”卢前在创作后期虽不作新体诗,但不时应邀写歌词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陈田鹤的大型抒情清唱剧《河粱话别》全部唱词皆由卢前所作,一直传唱至今。
卢前生前有江南才子美誉,然而由于英年早逝,逐渐被人们淡忘。除了台湾的开明书店(1954)、大陆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大陆商务印书馆(1955)、台北世界书局(1961)、台北广文书局(1982)再版过他的部分编著外,在大陆文坛,他和他的作品消沉了整整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从梁实秋、周作人、张充和、谢冰莹、赵景深等散文作品中看到他的名字; 1985年大陆齐鲁书社出版的《全清散曲》收录了他《饮虹乐府》的全部作品;学术杂志《文献》、《文教资料》、《江苏出版史志》、《学术研究》(1988、1989、1991、1992、2007)先后登载了《卢冀野曲籍题跋十一则》、《卢前大事年表》、《卢前书目》、《卢前大事年表补》、《卢前书目补》、《江南才子 出版名士》等研究文章;199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卢冀野评传》(朱禧著);1997年,美国洛杉矶美中文化公司再版了《冀野选集》;《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2期)登载了学术论文《卢前对近代散曲学的贡献》(杨栋博士撰);《学术研究》(2007年7期)登载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及其戏曲史意义》(左鹏军教授撰),200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冀野文钞》一套四册,百余万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如《冀野文钞•出版说明》所言:“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无疑是值得瞩目的人物之一。在整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卢前在当时的文坛和学术界,特别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是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
一 、得师真传,坚守以古鉴今的戏曲创作理念
卢前师从吴梅先生后,逐渐放弃了新体诗的创作,首先致力于戏曲创作。过人的天赋加上刻苦勤奋,得到吴梅大师特别的重视,他进步神速,成就斐然。他先后作过短杂剧八种,北剧为《饮虹五种》:《琵琶赚》、《茱萸会》、《无为州》、《仇宛娘》、《燕子僧》,南剧为《女惆怅爨》:《窥簾》、《课孙》和《赐帛》,中长剧:《楚凤烈传奇》,以南曲改写印度名剧两种《孔雀女》和《五叶书》。他1926年完成的《饮虹五种》得到吴梅悉心指点和高度评价,相当于当今大学中出色的毕业论文。
作为戏曲创作的初次成果,卢前的《饮虹五种》完成时才21岁,吴梅在《卢冀野五种曲序》中说:“时余方主南雍,每一折成,輒就余商榷,余亦相与上下议论。”同门挚友唐圭璋先生1984年在《回忆吴瞿安先生》一文中也说:“当先生在东南大学时,尝为卢冀野改曲,也是一字不苟。冀野创作的散曲、杂剧、传奇等,无不有先生的润饰”。卢前在词曲学界受到许多前辈的厚爱,受到包括陈散原、陈石遗在内的大师们的关注,受到于右任先生的特别赏识,被人称为吴梅第一高足,毫无疑问与吴梅本人特别的信任和赞赏有直接的关系。吴梅在《卢冀野五种曲序》中,对卢前的五种曲的评价是:“近世工词者,或不工曲,至北词则绝响久矣!君五折皆俊语,不拾南人余唾,高者几与元贤抗行,既论文章,亦足寿世亦。”这个评价,后来几乎成为学界定论,成为卢前曲学天分和创作水准的定论,这对于年仅二十有一的卢前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以后,吴梅在他的日记中又再次以惬意的口吻说:“余及门下,唐生圭璋之词,卢生冀野之曲,王生驾误之文,皆可以传世行后,得此亦足自豪矣。”⑤
1938年8月下旬,卢前从上海回南京“闭门三日,遂而脱草”,作中长剧《楚凤烈传奇》,完成了词曲学界的一个夙愿,拓宽了自己戏曲创作的领域。在该曲的小引中,卢前对创作缘由作了详细说明:“(湖南)宁乡程十发颂万(1865—1932)得明王国梓《一梦缘》稿本,吾乡蒋苏庵国榜(江苏江宁人,从事刻书出版业)授之梓(雕版印刷)。彊邨(即朱祖谋1857—1931)词老见之,请吾师霜厓吴先生谱为传奇。先生未暇以为,既十余年,苏庵复以属余。顾余夙好北词,未尝命笔传奇也。”⑥1939年2月15日,吴梅先生云南大姚病重期间为卢前《楚凤烈传奇》“亲为校订,赋【四季花】一支代序。不一月,先生竟谢宾客,此羽调曲者遂为绝笔矣。”卢前在《楚凤烈传奇》例言中的这段话,真切感人,可见吴梅对弟子曲作关心重视到达无以伦比之程度。难怪江苏戏曲研究所的朱禧在《卢冀野评传》中说;“至少可以这么说,如果不遇到吴梅,卢冀野在散曲、戏曲方面的创作、研究,不会取得后来这么大的成就!”《楚凤烈》通过叙书生王国梓与楚府郡主朱凤德的悲剧故事,旨在表彰忠烈,并弘扬忠烈,这在日寇全面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无疑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但由于当时的许多主客观因素,该剧没能最终搬上舞台。卢前的其它短剧体制虽短,但同《楚凤烈》的传统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取向一样,均为无一事无来历,无一事无寄寓,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发扬民族传统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
卢前所做短北剧《琵琶赚蒋檀青落魄》借清流落维扬的咸丰宫乐师蒋檀青之口,叙四十年前“英吉利国的番奴,把圆明园付之一炬的”罪恶,期待着“几支儿醒世歌词作道情打”。卢前的杂剧《茱萸会万苍头流涕》以自家旧事为原型,写兄弟们重阳聚会,冷却长嫂,忘却如母长嫂的恩德,后经见证人万苍头的流涕陈述,终使主人公常六爷悔悟一事,以此感叹世情炎凉。卢前所作南剧《窥帘》演绎唐代才子罗隐早年潦倒名场,拜见相国时郑畋又遭教训,因相貌丑陋,使郑畋之女郑小娘在“窥帘”之后,从爱其诗慕其人转而厌其人收己心之事。回去后伤心的罗秀才面对伤心的营伎,赋诗一首,发出“可怜俱是不如人”的感叹。卢前借嘲讽追名逐利的古人,表达人生命运难以预测的感慨。卢前其它剧曲题旨同上述几例大同小异,爱国家、讲仁义、重情感、弘扬民族正气,以实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戏曲创作目的。我们认为,左鹏军对卢前等吴梅弟子戏曲作品价值的分析及结论是正确中肯的:“在中国近现代戏曲史和戏曲研究史上具有昭示传统戏曲及其创作最后命运的意义,也具有彰显传统戏曲创作和研究现代转换的历史价值。”⑧追求规范,延续传统的戏曲创作原则,则在另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价值。卢前自己在《楚凤烈传奇》例言中明确交代:“作者自信颇守曲律,不似近贤,墨脱陈式,不问腔格者。”作为自觉传承吴梅曲学思想的吴门高弟,作为努力追求治曲才能全面发展的现代曲作家,卢前做到这一点顺理成章,不足为奇。
二、抢救国粹,古今不二的日记体散曲创作
卢前19岁时开始从事曲学创作,自云:“甲子之岁(按:1924年),余始治曲,从长洲吴先生游。既三四年,乃专致力于散曲,以杂剧传奇粉墨登场者日以少,场上之书案头置放,转不若散曲之可抒为情性也。盖诗道广而难精,词境狭,已难辟户牖,惟散曲为前人未竞之业,且一篇脱手,播诸管乐,亦一乐也。”⑧为此,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散曲上。其时很多文学青年都对此道存有疑虑,卢前则在一切场合努力宣传散曲的作用,目的很明确,大家一道来振兴散曲,抢救国粹。散曲在民国中后期,在于右任、吴梅及其弟子的努力下,总算保留了灭绝前凄美的一页。
卢前在中国古今散曲作家群中,是散曲创作数量最多,题材最广的作家。九卷《饮虹乐府》是卢前陆续创作于民国后三十年,最终于1948年汇编刻印而成的一部散曲总集,也是中国近现代散曲史上一部最受人瞩目的内涵丰赡,题材多样,曲牌多种,定格工稳的散曲总集。《饮虹乐府》前六卷为小令部分,共772首;后三卷为套数部分,共74套(含小令384首),就散曲专集而言,这个规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作品可以成为今人研究古今散曲创作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散曲艺术的重要依据之一,成为研究曲作家卢前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心路的重要参考之一,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韵文学在近现代的影响和地位的可靠借鉴之一。
中国现代散曲的作家群体,据《中国散曲史》(梁扬、杨东甫1995年)统计,仅在50人左右,而且集中于高知阶层。卢前的《饮虹乐府》以时为经,以地为纬,时愈年三十,地跨国一半。,在多个层面上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心声,抒发了作者高涨的爱国热情。,欣然命笔:[北中吕醉高歌]《题冀野〈饮虹乐府〉》:“十年慷慨歌声,。文人争起生民命,旗鼓中原待整。”著名华裔学者教育家兼诗人,百岁老人顾毓秀先生,上世纪40年代曾担任民国国立礼乐馆副馆长,于大洋彼岸,回首往事,感念故人,亦作[北中吕醉高歌]二首《纪念卢冀野先生》:“河山寂寞天涯,不见卢前冀野。江南才子留风雅,长忆新词倚马。高歌乐府中华,礼失求之在野。中条山顶寻诗雅,壮志黄河饮马。”《饮虹乐府》多数篇目,均由卢前从以往的一些散曲集中择优选刻。这些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是一日一题,具有鲜明的日记体特征:或记载词曲史上重要事件,或记录友人之间的交往,或记录个人的行踪生涯,或感悟生活体味人生,或描摹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或观察社会人物习性情趣,或改写异域情歌民歌,或为文化名人丧纪题挽。卢前散曲可谓东汉郑玄所言“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上完全突破传统散曲的局限,真实记载了作者自民国二十年代始至民国四十年代末的个人生活经历,使人们透过散曲之窗,了解一个正直善良、才华横溢的知识份子,,了解中国现代散曲的面貌、特征和功能。⑨
笔者以为卢前散曲的日记体特征,首先体现在各首或各篇之间的创作时间具有连续性。比如,1930年经吴梅介绍,卢前赴成都大学任教,仅旅途,作者就作了15题20首;再如,1937年8月,作者一家从南京出发,向西南逃难,仅旅途卢前就作了45首小令。卢前散曲多数篇目创作时间是确定的,就是因为他在一个阶段(特别是教学之外的出游阶段),围绕一个主题,保持着日日记的习惯。其次,正因为他日日在记,故他的散曲以叙事为主,纪实为主,这也是日记体散曲的特征所在。再次,正因为他日日在记,他可以广泛使用各种曲牌。卢前是古今运用曲牌最多的作家,据《中国散曲史》(梁扬、杨东甫1995年)统计,“(卢前)他的散曲中一共使用过一百六十多个曲牌,这是别的任何作家都不及的……观其散曲集,便可大略窥见其一生行踪及遭遇,这是其他名家所不具备的特点,也是散曲史上的一种创举和尝试。”据笔者统计,仅《饮虹乐府•小令》卢前就使用了81种曲牌,即便是同一曲牌,他也努力尝试多种体式,比如【南仙吕一封书】仿白屿(明代金銮1494—1583)体,【南商调黄莺儿】效隅园(明代陈与郊1544—1611)体,【北越调天净沙】效乔梦符(元代乔吉?—1345)叠字体,【北双调折桂令】用黑刘五(元代刘庭信)体,也效疏斋(元代卢挚1242—1315)体等。另外卢前的作品中,散曲巧体中的短柱体、重复体、俳体也不乏体验。除了体式多样,宫调多种,曲牌丰赡之外,卢前的散曲创作,题材开阔,辞彩本色,自成一家。诗人的洒脱,学者的谨严,才子的风雅,名家的气度,尽显其中。遵命作曲,即兴度曲,方言入曲,民歌改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现代散曲创作中,开拓创新,独树一帜。活泼的思想,规范的曲式,清新的意境,流利的语言,庄重诙谐兼得,清丽豪放俱全,可谓不读其曲,不足以论其人。从卢前大量的散曲作品创作过程和创作速度看,他厚积薄发,才思敏捷,出口成篇,倚马可待。我们认为散曲这种体裁,似乎特别适合卢前这样至性
三、学者本色,颇有建树的曲学研究
卢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词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南北曲溯源》、《中国散曲概论》、《中国戏剧概论》、《词曲研究》、《明清戏曲史》、《广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读曲小识》、《民族诗歌论集》、《乐府古辞考》、《唐代歌舞考证》等多种论著。杨栋教授在《卢前对近代散曲学的贡献》一文中说:“卢氏讲、作、论兼长,著述多达百种。”卢前在中国曲学研究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的著述专著,第二是搜集整理历史文献。卢前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散曲史’概念的学者,他写出的元明清三代散曲的第一本通史——《散曲史》,是他在大学授课用的自编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本书。对于研究《散曲史》的意义,卢前在该书中“发端”词中说:“于词刘毓盘有词史矣,于剧曲许之衡有剧曲史矣。散曲史之设学程,肇端于兹,不有述造,何以阐发?” 卢前原本就是一个史学意识极强的学者,因此杨栋博士认为“除《散曲史》,在卢氏的其他主要曲论专著中,也不同程度包含着史的自觉意识。”
在卢前的曲学著作中值得重视的是《明清戏曲史》和《中国戏剧概论》。前者为戏曲断代史,后者为戏剧通史。卢前撰《明清戏曲史》意在接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正如他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言:“海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行世且二十年,余髫年读其书而慕之。欲踵斯作,拾其遗阙,尘氛栗六,未遑从事。庚午,居蜀中,讲授曲史,因采陈编,续为七章。”在这部书中,卢前总结了明清戏曲的基本特点,阐述了明清传奇的结构特征,指出杂剧衰退、短剧盛行的变化趋势,分析了花部兴起、昆曲的衰微原因,介绍了明清许多戏曲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戏剧概论》是作者自己比较看中的一部专著,卢前在该书的自序中对中国戏剧史的概括极为形象,他说:“中国的戏剧史是一粒橄榄,两头是尖的。宋以前的是戏,皮黄以下说的也是戏,而中间饱满的一部分是‘曲的历程’,岂非奇迹?”⑩该书共十二篇:戏曲的起源、戏曲之萌芽、宋戏之繁盛、金代的院本、元代的杂剧、元代的传奇、明代的杂剧、明代的传奇,清代的杂剧、清代的传奇,乱弹之纷起,话剧之输入。该书学术视野开阔,且注重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使用了一些历史上鲜为人知的资料。这部书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日本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代戏曲史》相比,它是“记载全部中国戏剧的第一部”,因此它在戏剧史学方面的首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四、孜孜矻矻,功在千秋的古籍搜集与整理
卢前的一生虽为短暂,但他执着于古籍流传可谓功不可没。在那战争接踵而至,人民颠沛流离的年代,他苦心搜寻,除了搜集并校刻出版了《元人杂剧全集》、《戏曲丛刊》、《饮虹簃所刻曲》六十种96卷等曲学经典之外;还在自己主编的《南京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南京地方史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卢前1935年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的同时,由词曲前辈张菊生、李拔可邀请,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为涵芬楼所购得的曹氏所藏钞本戏曲七十种作整理工作,卢前从中选定的四十种,“复理札记成此书”,曰《读曲小识》,并在《暨南学报》2卷2期(1937年6月)上,发表了题为《曹氏藏钞本戏曲叙录》的文章。这些自清代顺治年间至咸丰、同治之际的罕见戏曲钞本,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很多都毁灭于战火,卢前《读曲小识》所记的许多内容,成为中国戏曲重要秘籍,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搜罗孤本”之语,得之此癖好,周作人先生曾将一本《芳茹园乐府》赠送卢前,并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以“红粉赠与美人,宝剑赠与武士,都是快心的事,一卷钞稿不足以拟宝剑,比于红粉其或庶几乎”聊以自慰11。
卢前在曲学文学方面搜集、整理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圈内人士所称道。他一生节衣缩食,先后刻过不少散曲专集,最有名的是《饮虹簃所刻曲》。此外,他选编、整理、校勘、编纂过的专集,少说有七八十种。这里,我们用女兵作家谢冰莹的话来概括:“(卢前)他一生的重要工作,也可以说他的最大志愿,是整理中国的词曲,包括搜集民间乐府……他还校订了许多有关词曲的书籍,像《太平乐府》、《乐府新声》,改正了许多错误……这对于中国文坛,是一项伟大的贡献。12”
扬州广陵刻印社的陈履恒先生,1992年在《江苏出版史志》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说:“《饮虹簃所刻曲》是元明清散曲的总汇集,卢前生前只辑刻三十种,列目续集三十种,远未完成,我们按照他原编计划,把续集三十种辑刻完成。为计划奉迎‘鉴真’回国到扬,我向赵朴初同志汇报补刻饮虹簃续集情况,赵朴初对我说:‘这件事做得好,干得有价值。’” 13此事,也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注
卢前:《弱岁集•自序》自刊本第一页
卢前:《卢前诗词曲选》中华书局 2006年版 39页。
卢前:《卢前诗词曲选》中华书局 2006年版 40页。
浦江清:《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三联书店1987年版 38页
参见《冀野丛书》中华书局 2006年版 “出版说明”2页。
卢前:《楚凤烈》1939年四川朴园刻本首页。
左鹏军:《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及其戏曲史意义》,载于《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138页。
卢前:《卢前笔记杂钞•冶城话旧》中华书局 2006年版 447页。
卢偓:《饮虹乐府笺注•小令》广陵书社2006年10月版2—3页。
卢前:《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出版社 1934年版,自序1页。
周作人:《周作人自选精品集•饭后随笔•卢冀野》199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343页。
谢冰莹:载《卢前文史论稿•附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325页。
陈履恒:《书海耕耘》载《江苏出版史志》1992年1期159页。
此文发表于《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1期
顾 问:董学增 林志雄
主 编:来 均
副 主 编:李 兵 杨景乔 杨益安
编 委:吕景芳 高淑珍
刘艾玲 王荣伟 沙 丹
编 辑:彭军震 兰亭飞雪 玉露凝香 邵振军
本期制作:公子小白
金陵诗社,聚江左之英才,赋唐宋之风采,愿与诸君共享诗意人生。
QQ交流群:80453769(古诗交流)
547378885(新诗交流)
投搞邮箱:70025987@ qq.com
欢迎关注金陵诗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