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辉煌60年】“云中部落”图瓦人:“守旧”中创新

【辉煌60年】“云中部落”图瓦人:“守旧”中创新

2020-10-14 19:56:19




导读:在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中,镶嵌着“神的眼睛”——喀纳斯湖;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神秘的族群。他们勇敢强悍、精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他们的村落里散布着原木垒起的木屋,行走着自由的牧群。他们,是传奇的图瓦人。图瓦人原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对喀纳斯旅游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图瓦村落。通过家访,人们开始了解图瓦人,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4日电(记者关俏俏)马头琴悠扬,楚吾尔婉转,呼麦低沉,图瓦三弦急促……在刚刚结束“喀纳斯丝绸之路音乐节”上,图瓦小伙尼门迭力克·呼木尔苏仁和他的旱獭乐队卖力表演,用古老乐器向游客和音乐爱好者展示了全新的图瓦部落面貌。


春去秋来,在淅淅沥沥的雨水浇灌下,晨雾掩映下的喀纳斯图瓦人村寨如梦如幻似仙境一般。从前,定居在阿尔泰深山中的图瓦人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被称为神秘的“云中部落”。如今,广为人知的喀纳斯景区逐步开发,纷至沓来的游客改变了图瓦人的家乡,也给予他们改变生活的无限可能。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使得图瓦人没有史志流传,甚至连图瓦人自己都说不清本民族的来龙去脉。这个逐渐被世人遗忘的民族聚居在新疆喀纳斯景区中的喀纳斯、禾木、白哈巴三个村落中。在当地,流传着“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的遗民,属于蒙古族的兀良哈部落”的说法。




图瓦部落和喀纳斯的神秘,让八方游客潮水般涌入,一探究竟,这也催生出图瓦人的副业——“家访点”,游客只需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这里小憩、喝茶、品尝特色小吃、听主人介绍图瓦人的风俗习惯、观看表演。

  

对于图瓦家庭来说,抛头露面做生意并不是一个寻常的选择。然而,浩荡的旅游大军已经让这种旅游形式遍及图瓦村落。

  

“叶尔德什家访”是喀纳斯村里开设最早的家访点,因主人叶尔德什老人会吹楚吾尔成为喀纳斯村的名片,叶尔德什也被誉为“图瓦音乐活化石”。




楚吾尔是一种图瓦人特有的乐器,用一种苇科植物的茎制成,形似洞箫,管壁上有三个音孔,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叶尔德什老人去世后,孟克义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游客演奏楚吾尔。

  

“这是用桦树制作的木桶,这是用牛皮制作的袋子……”在接待客人的屋子里,孟克义的姐姐向游客一一介绍图瓦人的生产工具,以及曾经狩猎的战利品——各种大小动物的皮毛挂满了墙面。“但这些东西已经不用了,都被塑料和铁丝取代。”一句感慨之语透露出的岁月更迭和现代文明冲击,让坐在一旁静静聆听的孟克义露出些许苦涩的神情。

待家人介绍完图瓦人的风俗,孟克义戴上耳麦,为游客吹起楚吾尔,低沉婉转的曲调从房间角落的音箱缓缓溢出,深邃而苍凉。相较于孟克义“传统”的诠释,徒弟迭力克的演奏就显得新潮许多。

  

与“叶尔德什家访”一街之隔,是迭力克一家经营的“德瓦民俗家访”,它不是最早开起来的,却是村子里最特别的。

  

迭力克与三个同伴组成的“旱獭乐队”被称作喀纳斯孕育出的乐队,也是喀纳斯的一个“卖点”。迭力克和乐队成员常常聚在木屋前的草地上排练,披着头发,带着墨镜,手指带着各种造型的指环,一件蓬松的皮草披在肩头,如此“新潮”的形象在这个古老的村落着实突兀。

  

“很难想象,在如此古老的图瓦村寨里能够看到这么新潮的图瓦小伙,听到别具一格的曲调。”不少游客投来新奇的目光。迭力克将楚吾尔、马头琴、图瓦三弦、吉他等乐器融合表演,让古老的乐器演奏出现代的灵动感和节奏感。




“从前的图瓦人半牧半猎,自给自足,没有什么收入。”孟克义说,“古老的图瓦文化能为我们带来不菲的收入,这是许多图瓦人没有想到的。”这师徒二人还发现,旅游经营和文化传承有了“互为促进”的关系,每个家访都以图瓦人文化为主,在增收的同时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孟克义期待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图瓦人的文化。“现在会楚吾尔的人不多了,我希望能教出更多的徒弟。”孟克义也在等待儿子长大,能够继承衣钵。

  

数百年来,图瓦人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这里不再是世外桃源。但每年除了四五个月的旅游旺季,喀纳斯还有大半的时间被大雪封山。时间,对图瓦人来说是一种需要消磨的东西。

  

秋意渐浓,孟克义和迭力克都在等牛羊下山。迭力克说,“我不知道家里有多少牛羊,但知道自己有五六十只。我自己不去放牧,但会将牛羊交给别人代牧。”在这些图瓦年轻人眼里,祖祖辈辈放牧的传统和图瓦文化一样,不能断了根。(完)


【走进图瓦人村落】

中国仅存的三个图瓦人村落,摄影家的天堂


中国仅存三个图瓦人村落——喀纳斯村、白哈巴村、禾木村,位于新疆北部,这三个村落不仅风情浓厚,而且风光绝美,是喀纳斯景区的精华,被誉为21世纪人类最后的净土。


禾木村:


如果说喀纳斯是神的后花园,那么喀纳斯最大的秘密就是神还在后花园中为他自己保留了一块自留地——禾木。禾木古村落是图瓦人集中居住地,是三个图瓦人村落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有“摄影家天堂”之称。




禾木的早晨是最美的,村子西南面的小山坡上是俯瞰禾木全景的绝好的拍摄点。晨雾环绕整个村子,随着太阳的升起,浓雾慢慢散去,禾木古村渐渐露出芳容。




这里的一草一木皆入画,连牲口都是那样的悠闲。



禾木村的村口



喀纳斯村:



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界河畔,地处中国版图最西北角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它被称为“西北第一村”,是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




图瓦人独特的民族服饰、宗教崇拜及风俗习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由于远离尘嚣,长久以来始终保持着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自然景观尤其是秋天,美不胜收,让人只愿沉醉其中。(完)


【聆听图瓦人的音乐】


"楚吾尔", 人间能得几回闻——新疆图瓦人用枯草传递天籁


新华网乌鲁木齐电(记者郭燕)一位年轻的猎人在追逐猎物时,来到一片长满扎特拉草的草丛中,突然一阵大风刮过,一排扎特拉草拦腰被风切断。随后奇妙的事情发生:被大风切断的枯草竟然开始歌唱,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猎人砍断一颗扎特拉草,做成第一支“楚吾尔”……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达西一手拿着一支“楚吾尔”,一手向记者比划着关于“楚吾尔”诞生的传说故事。


“楚吾尔”是生活在新疆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特有的乐器,用一种当地人叫做扎特拉草的苇科植物制作而成,原始古朴,形如笛子,用于吹奏,乐声低沉悠扬。




达西的父亲叶尔德西,是一位出色的“楚吾尔”演奏者,被誉为“图瓦音乐的活化石”。在他66岁高龄时,还可以演奏30多首传统曲目及自己创作的曲目,直到现在几乎无人超越。老人如今已经过世,遗像挂在家中,旁边就是他最喜爱的一支“楚吾尔”。


说话间,身着一身蓝色长袍的孟克义进了房间。他是达西的哥哥,也是老人孩子中唯一可以演奏“楚吾尔”的后人。达西成年后在内地读大学,而孟克义却一直深居喀纳斯。他不会汉语,不善言辞,黑红的脸庞,明亮的眼睛,清澈如湖水。达西和他交谈后,他拿起自己的“楚吾尔”为记者演奏了一首父亲的原创曲目《阿勒泰的山》。


孟克义将“楚吾尔”竖起来,一端放在唇齿之间,深吸一口气,气息从腹腔送至喉咙,发出一种低沉的回响,又经过唇间流出,送进乐器中,手指在乐器三个孔上起起落落,变化出不同音符。瞬间,孟克义好像和乐器合成一体,分不清是孟克义的胸腔里的声音还是“楚吾尔”在作响,奇妙音符就这样在屋子里旋转开来。他低着眼睛,挺直腰板,换气时紧锁眉头。演奏完毕,孟克义深吸一口气,过了好一阵才对记者说:“这是父亲最爱的曲子,描述的是阿勒泰的山、水、美景。我已练习了好几年,演奏起来并不轻松。”孟克义告诉记者,演奏楚吾尔十分辛苦,需要很大的肺活量,别看只是简单的一个乐器,却不是人人都能吹响的。


孟克义说,虽然同样是“楚吾尔”演奏,相同的曲子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每支“楚吾尔”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演奏者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博士在论文《“楚吾尔”乐器辨析》中提到,“楚吾尔”从选材、制作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创造特质。每年秋末,“楚吾尔”演奏者在喀纳斯山区背阴坡地的松树林中寻找成熟的扎特拉草。他们用自己的手臂长度衡量乐器的长度,用自己的手指丈量,确定乐器开孔的位置。




这种原始的乐器制作方式,让每一支“楚吾尔”成为演奏者独一无二的专属乐器,但也增加了传承的难度。一个“楚吾尔”演奏者为了能够让乐器发声,要练习好几个月。要想演奏出像样的曲目,往往要花几年的工夫。


正因如此,能够演奏“楚吾尔”的人为数不多,而图瓦人也相信,能够演奏这种乐器的人,便拥有和大自然对话的工具。


孟克义说,在喀纳斯的图瓦人还以狩猎和放牧为生的时候,“楚吾尔”就是他们和大自然交谈的工具。孟克义回忆道:“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们猎人狩猎的时候如果吹起‘楚吾尔’,猎物都会停止奔跑;牧人吹起‘楚吾尔’,零散的羊群会寻声而来。”


孟克义告诉记者,现在娱乐方式多了起来,学习“楚吾尔”的年轻人就更少了,曾经一度他成为喀纳斯“最孤独”的演奏者。后来,随着旅游开发,家访点的开放,“楚吾尔”演奏成为民俗表演的卖点。一些年轻人开始找孟克义学习“楚吾尔”。“有人愿意学习总是好事。”孟克义说。


达西也开始学习“楚吾尔”了,但达西说:“我更喜欢收集楚吾尔曲目里那些传说故事,知道故事的老人渐渐少了,所以要抓紧时间。”


“‘楚吾尔’的许多传统曲目都表达思念之情,《白骆驼》描述的就是骆驼母子分离的思念,还有《黑骏马》。”达西正说着,孟克义又拿起“楚吾尔”,演奏了起来。


孟克义告诉记者,这首《思念母亲》是父亲生前最爱演奏的一首曲目,每次演奏起来,他总觉得父亲还没有走远。(完)


【图瓦人的“叼羊”】


图瓦人在隋唐时称“都播”,元代称图巴或乌梁海人。按我国目前的民族划分,仍属蒙古族支系,所以其全称应为蒙古族图瓦人。新疆喀纳斯景区沿喀纳斯湖畔至今仍留有神秘的图瓦人部落。有些学者认为,居住在北疆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据说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定居的军人后代。他们世代在这里休养生息,虽然人数不多,但民族历史悠久。每年新年伊始,图瓦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全村人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叼羊、摔跤、姑娘追等比赛活动。




叼羊是图瓦人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马上娱乐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激烈、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马上运动。




禾木举办冰雪节的民俗表演,在白桦林中图瓦小伙骑马蹬缰在厚厚的积雪进行的叼羊表演,马鸣嘶叫,踏雪疾风,场面非常壮观。(完)


【图瓦人“忙年” 】 


82岁的舒开老汉在院中劈柴。 江文耀 摄)



牧民苏珑格在准备春节所需面食。 江文耀 摄)


临近春节,新疆布尔津县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禾木村掩映在皑皑白雪间,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们正抓紧准备过春节所需的面食、冬柴。走进牧民舒开老汉的家中,儿媳苏珑格守着热气腾腾的炉灶炸制面食,已经82岁的舒开老汉还能帮着劈柴,8岁的小孙子叶尔德木特一会儿看看爷爷,一会儿帮帮妈妈,安静祥和的气氛在家中弥散。禾木村是新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当地政府积极引导牧民依靠旅游增收,每年景区管委会为每位牧民补助5000元;放牧之余,牧民们还可以在家中开办家访点迎接游人,当地牧民人均年收入接近万元。


【网友留言】


网友“荆棘之兴”:中国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村落隐藏在山水之间,自然展现着独特的美丽,这些村落或宏大、或秀美、或以山水泽润心灵,图瓦人的村落则有着不一样的神秘之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阿勒泰人,对这里有着独特的感情,渴望图瓦村落被越来越多的世人熟知,希望图瓦人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网友“糖果屋”:图瓦人村落里都是原始的尖顶小木屋,很有特点。一进村就觉得好原始,远离都市,真的给人很奇特的感受,奶茶也很香。在大都市里生活太久了真的可以来转转,相信会不虚此行的。


网友“跳跳虎”: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附近,周围环境美丽 山清水秀。图瓦人的歌声也很赞,相信那会是你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如果你到了新疆,到了喀纳斯探寻湖怪,那么你一定不要忘记,再往前走50公里,到禾木去看一下布满尖顶木屋的静谧的图瓦人古村庄。


网友“朵朵”:新疆是一个能给人无限幻想和无限惊喜的地方!曾经去过白哈巴村,一个十分干净而祥和的小村庄,一幢幢小木屋依山就势,铺排得很开,整个中国只有新疆有,而新疆只有喀纳斯一带有,而喀纳斯也不过仅有三个村落分布。白哈巴村是幸运的,图瓦人在这里安恬地休养生息。


来源:


责任编辑:赵家熙




扫描指纹↓即可关注“阿勒泰零距离”

扫描指纹↓即可关注“阿勒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