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4期(齐物论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4期(齐物论1)

2020-11-17 01:55:50





齐物论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 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美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兰宇冬先生共同主持,联合各大高校庄子研究者共同会讲,每周一四晚举行。爱国学i-guoxue公众号次日刊发。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20161124日星期四晚上

导读人:郭美华

主题:《庄子·齐物论》



原  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郭美华:

逍遥之为游,是整体世界与自我主体的双重建立。

世界里有我,我在世界里。

但世界里不仅仅“唯有独一之我”,而是有“无数众多以我自称者”。

人皆以我自称,便有诸多对待。

自我对世界,自我对他人,自我对万物。

于人而言,这些对待都以“声音言语”的方式呈现出来。

“言”出发,对待呈现出更为复杂之状。

言与能言、言与所言、能言与所言、此言与彼言、言之所谓与言之所涉、言之所明与言之所蔽,等等。而要“言”之,则是任一言者所立之“此言”,如何与“既有之言”不成对立之言?——齐之言如何与不齐之言相区别?

任一立言者,一方面自明其言,一方面了悟他人之言。就本质而言,他也只是万言之一言。由此,“任一立言者”能否自以为立于“道”乃至自同于道而“以泯灭自我之外的万言”而“齐之”?

就任一立言者之为“一物”而言,自身之在,与万物之在,同在,他能否自以为是唯一的真实之在而湮灭万物之在而齐之?

从逍遥而游,至于“齐物”,论题的主旨,从整体世界与自我的双重建立,转而为整体世界中自我与他者乃至万物的“同/异、等/差”之关注。

究实而论,《齐物论》的开篇,就已经将其主旨显无余韵。然而,我们却无法跃入其境。正如逍遥之境的进入,需要有多重的“转化”一样,进入“齐物之境”,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自我否定是齐物的入口。

南郭子綦在桌几、身形与天空之间“静坐”而“嗒焉”似无生机,显为“以无存为存”之状。

丧其耦是什么意思?耦是对待物。丧其耦,意味着南郭子綦不将自身与自身之外的物“对举”而立。

一切言论产生于能言与所言的二分及其彼此对立。能言为我,所言为物。有言基于有我,有我而有言,物在我之外,而物为我之言所占有。

然而,对于物的占有与言说,并不仅仅是一个我,而是众多之我。能言与所言或我与物的对立,必然表现为众多之我与言的对立与冲突。

无我而后无言,无言而后物各付物。

无我而我丧。

丧其耦,表面上是我之外的对立物消失了,实质上是人自身内在的多重性因素之间的“相互矛盾”与“自我克服”使得“将自身还置于天地之间”而非“将天地万物置于我的掌握”。

如此自我否定展现为一个进境过程。颜成子游之所见,以“何居乎”之问,展现出他对于南郭子綦“存世状态”的“惊疑”——这是何种样式的存在?一方面,在空间性意义上,让自身之存在达于“若不存在的绝境边沿”——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方面,在时间性意义上,过去之在与现在之在,竟彼此迥异。让自己以不在为在,存在何竟如此?

南郭子綦肯定了颜成子游的惊疑中所蕴含的问题实质——自我否定的“吾丧我”。我否定自身。我将自身的“既有存在状态加以否定”。但是,否定当下既有的存在状态,并不就是要“全面而彻底地否定我的存在本身”。自我否定或否定当下存在,在本质上,就是“以我自称者”之存在本身——它以否定当下性而彰显更为开放的可能性、深邃性与真实性。

于是,吾丧我“兀然”而与“人籁地籁天籁”之问相关涉。

吾丧我为什么与人籁地来天籁能“关联起来”?

籁究竟是什么?是声音还是发出声音之物(管箫之类)?

在自我否定的“吾丧我”过程中,究竟何者存、何者废,何者留、何者去,需先行绽露人籁、地籁与天籁的意蕴。

南郭子綦的话语有些囫囵。

他先说颜成子游“闻听人籁”而“未闻听地籁”,但没有等颜成子游回应,紧接着就说颜成子游“听闻地籁”而“为听闻天籁”。

颜成子游于是问:如何闻听天籁?

吾丧我就转化成了闻听天籁。

如何从自我否定而证成自我更为深邃的存在,就转换成了如何从闻听人籁、地籁进而听闻天籁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让天籁显露,就是让存在在否定中呈现。

为了显露天籁,南郭子綦以大地吹风为喻。

风是一个含义隽永的“意象”。

《论语》中,孔子曾经问孔鲤有没有读诗,并感慨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周南》、《召南》是《诗经》之首,“风雅颂”之开端。风之所采集之诗,在古典传统中,是上下一体、庙堂江湖一如的“整体性生活境遇”。因此,不能在“风”中使得民间与官方浑然,就是在世界中人为树立“铜墙铁壁”——那种凝然坚固的分离与对立。而风,就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那面“凝然坚固之墙”得以“消融”的“意象”。

此际,冬日寒风正在呼啸。

我们的身体感到寒冷。

我们以为风从“冰冻的北方”而来,是从“我们之外”而来。

大风吹拂,大地万形、众木万状。

风吹拂大地上不同的存在地形,吹拂大地上森林里不同样子的树木。

大地与树木都有深浅、曲折、大小不同的“孔穴”。

不同的“孔穴”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同孔穴发出不同的“声音”,岂不就是“风在外面吹拂”造成的么?

庄子使用了众多的象声词来表达“风所吹而成音声”的“杂多性”、“差异性”、“丰富性”。这些象声词具有的生动性,展现了什么呢?

我们尝试追问:对于大地而言,风究竟是不是从“外面”吹来的?

风是如何而有的?

有北方、有南方,有阴阳冷暖的变化。

“大块噫气”——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吐纳,风是世界整体自身的吐纳。

北方与南方,暖阳与冷阴,就在“一体之中”,而非彼此“外在”。

风是南北共处一体而自然产生的,并非北方产生的风,外在地吹拂了南方。

每一片大地、每一棵树木,都参与了风的涌现。

能吹之风,与被吹之物,不是内外悬隔的对待之物,而是同一个整体内部的自我相关性。

无论微风、大风还是烈风,每一物都以自身的方式在风中摇曳而呻吟。

风吹万物而万种音声毕至,在南郭子綦看来,人籁、地籁、天籁都已经绽露无余。

但是,颜成子游并未领会。颜成子游所昧者何在?

颜成子游听到了大地与树木孔穴所发之声,听到了人所造的萧管所发之音。大地树木所发之声为地籁,人造管箫所发之音为人籁。地籁与人籁处在相互区别的对立之中,他根本没有领会“大块噫气”之风的意蕴。

颜成子游在风中,没有听到天籁,他不知道什么天籁。

天籁就是人籁与地籁没有区别而回归于一体的籁本身。

颜成子游没有经由风而领会风中万物所在的整体,他没有让声音在整体中呈现。

从而,他也就昧于天籁何从而闻听。

天籁并不是另有一种与人籁、地籁相区别的第三者。

所以,在理解“天籁”的时候,以前的注疏就已经指出:天籁并未被“直接”给出。

理解天籁在开篇中的给出,这是步入齐物之境的钥匙。

天籁的给出方式,也就是自我经由否定而得以更高肯定的方式。

颜成子游还在追问区别于人籁地籁的“天籁”——“敢问天籁”?

南郭子綦的回应是什么呢?

风之所吹而成音声,所吹者万类霜天竞自由——风吹大树发出大声、风吹小树发出小音。

大树之大声,小树之小音,都是“自取”而“自已”,并不是有一个“外在吹拂者”之怒使之。

大树自身发出大声,小树自身发出小音?

难道不是大树之外的风外在地吹使之然么?难道不是小树之外的风外在地吹拂使之然么?

这里,南郭子綦对于颜成子游的回答,已然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一个台阶,是领悟“大块噫气”的整体。这一点,颜成子游已经“昧然”。

第二个台阶,“咸其自取”而无“怒之者”。可以推想,颜成子游,一如我们众多今天的历史性阅读者,在“文字上听闻、阅读之后”,还是不知“天籁为何物”。

高山和平原、大树和小树,都是“天地整体吐纳”或“大块噫气”的参与者,都是风得以形成的“主体”,风之吹拂,就是自我吹拂。

然而,大块噫气之风,并非仅仅就是自己哈一口气来吹自己的手掌。

大块噫气是每一物乃至所有物共处共与的“整体”之所生发。

整体超越于任一个体。

个体将自身回置于整体,就是让自己面对一个自身参与、自身融于其中而又无能为力的“无限性广袤”。

每一个体持守自身有限性,它并不能就等同于整体自身。处身整体,又在整体之中持守自身的个体有限性,这是庄子逍遥与齐物的一个“机枢”。

在整体超越于任一个体的意义上,可以说具有相对于某一个体的“某种外在性”。在此,在整体中如何持守自身个体性,就既是逍遥,也是齐物。

个体既不能僭越为整体,也不能在整体中湮灭自身。

所以,领悟风的整体性,同时进而领悟经由自身而发出区别于他者的声音,领悟“自取自已”(yi),不让自身成为“被怒者”而“应和”,就呈现了天籁。

从任一个体的人而言,他在其自身而理解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这是人籁;从每一物在大自然状态中发出声音而言,每一物之不同的声音就是地籁。

天籁则是将人籁、地籁还原到“大块噫气”整体中,领悟人籁和地籁中异己性的属我性以及属我性的异己性,从而在无限整体中自持自守,使得克服异己性而贞定真正的属我性得以可能。

“大块噫气”的整体性意境中,我参与风,风在流俗意见中的完全异己性中体现了一定的属我性;而同时,流俗理解中我的声音的完全属我性中,绽露了其异己性的一面。

同样的铁锤,敲击一口金属的钟发出的声音,与敲击一块木头发出的声音,是如此迥然相异。铁钟只能发出属于铁钟的声音,木头只能发出木头的声音。在异己性与属我性交织的整体中,在整体平等接纳自身与万物的基础上,包容无穷差异性、异己性,并让真正的属我之性得以展露,齐物之境自行显现。

齐物之境并不在任何个别之物那里抵达,齐物之境自行显现。






  参考书目


一、 庄子书目

1、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注解, 中华书局1997

2、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清] 王先谦 撰/刘武 撰,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3、 《庄子集释》[清] 郭庆藩 撰 / 王孝鱼 点校,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5、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

6、 刘文典《庄子补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7、 方勇《庄子纂要》,学苑出版社2012

8、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注:在以上书目中,郭庆藩《庄子集解》把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及十余家的注都收入其中。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分段讲析较为明晰,可作为阅读底本。王叔岷《庄子校诠》注疏辑佚很见功力,是现代庄子研究集大成者。方勇《庄子纂要》集中了历代庄子重要的注释,分章分段释读,此书可作为资料常备。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释》,力图恢复其认为的“魏牟”本原貌,自有其疏漏,但屡有新意,足以启发新思,应是当代庄子研究中无法回避之作。

 庄子生平与思想参考书目


1、王叔岷《庄学管窥》,中华书局2007

2、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

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

6、熊铁基《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方勇《庄子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张松辉《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以上书目暂定,抛砖引玉,望各位读友添砖加瓦!


往期回顾: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活动宗旨与规划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1期(庄子其人其书)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2期(逍遥游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3期(逍遥游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4期(逍遥游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5期(逍遥游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6期(逍遥游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7期(逍遥游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8期(逍遥游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9期(逍遥游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0期(逍遥游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1期(逍遥游10)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2期(逍遥游1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3期(逍遥游12)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