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到了“尊古”不能变成“教”。
4、如果古人说的都对,“孙武子”就真成孙子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孙子兵法》是至高无上的,连美国西点军校都是要学习的。现在还会有人质疑《孙子兵法》?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也不会表明以前没有。
我们的儒家圣贤的老大“孔子”就是极其反对《孙子兵法》的,因为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不仁道”的事情,什么“绝其粮道、半渡而击、置之死地而后生”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很黄、很暴力”,别人在洗澡的时候怎么能去打人家呢?太不像话了。
那时候规范的战争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非常讲究规则和礼仪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打篮球赛、踢足球赛一样,目的是比高下,不是杀人,也不是兼并灭国。流程一定要遵守,不然你赢了都没面子。
首先,要师出有名。就是你要去攻打别国,要有理由,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比如现代的美伊战争,,伊拉克人民水深火热,并且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威胁人类安全等等”,这就是师出有名。
其次,要光明正大。春秋时候战争是不容许趁敌国国君去世举办丧礼的时候,也不准趁敌国闹饥荒的时候,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能趁机搞偷袭,不能用下三滥的手段,要光明正大,要用正当手段。
第三,不斩来使。这条规则,都知道。春秋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都要先派出使者交涉,陈述交战的理由。
第四,战争有时限。跟现代的踢足球比赛一样,有时限,并且中途还休息,春秋战争也是,原则上只打一天,分出胜负即可。
第五,战争的地点有讲究。春秋打仗一般只能在边疆,国境线附近,双方的军队拉到各自的国境线,所以打仗的战场也叫疆场。
第六,战争讲究规则。比如打仗的时候如果看到对方的国君,不能攻击,并且还要行礼。
第七,还有条规则叫“不鼓不成列”。要等双方排兵列阵好了后,才能开打,也就是说别人没准备好,就不能开打。
左丘明的《左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38年,宋楚争夺中原霸权,双方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当时宋国的军队已经列阵完毕,严阵以待,只等进攻了,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宋襄公的手下子鱼请战,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国的军队完全渡过泓水还未列阵好的时候,子鱼又请战,宋襄公还是说,“不行”,最后楚国的军队列阵完毕,双方开战,宋军大败而归。
后来国人都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翻译过来就是君子作战,不打受过伤的人,不俘头发斑白的人,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我即使成了亡国之君,也不愿意攻打还没有列阵好的敌人。这就是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的话中还说出了“不重伤”的规则。不重伤就是对方受伤了就不能再进行攻击,不管对方伤到哪里,只要是受伤了,就不能再打。这点就有意思了,即便是现在打拳击,也要把对方打到爬下,直到爬不起来为止。
不过,即便是溃败了的宋国军队也不要紧,因为还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规则。就是输的一方败亡逃跑时候,胜利的一方是不可以追赶的,即便要追也可以,但是以五十步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你跑五十步就可以了,跑一百步干什么,所以叫五十步笑百步。
这真是令人费解啊,不过下面一条规则更有意思。
就是输的一方在逃跑中,胜利的一方还要帮助输的一方逃跑。比如晋楚邲之战的时候,晋军溃不成军,战败逃跑,晋军的一辆战车在败逃过程中陷进泥坑里,跑不动了,这真是急人啊。等追击的楚军赶到后,说,“兄弟,你怎么不跑了”,晋军士兵说,“车坏了”,于是楚国士兵先是帮助晋军把车修好,然后继续追赶,没想到,晋军跑了几步战车又坏了,楚军于是再次帮助修理战车,然后再追,终于让晋军跑掉,这真是有意思。更有意思的,逃跑中的晋国军队还回头说,“到底是楚国的军队,连逃跑都这么专业”,这真是太有意思了,有种“友谊第一、战争第二”的感觉。
儒家圣贤至尊“孔子”最后用绝笔《春秋》的方式来反对《孙子兵法》这样“暴力”的书籍出版,发行;就连孔子的学生因为打仗时候帽子系带开了,帽子歪了,双手正冠,结果“挂了”。
所以,要根据历史发展,客观去看待事物。
5、古人没有拒绝新科技,倒是我们顽固不化
我又要说“群故事”了,因为我的群实在是太多了。有一天,一个“传统中医药群”里面的A君说:现在的人,都不爱惜古人留下的丰厚遗产。让邻国抢注什么粽子节啥的,连中医、中药都变成人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是“数典忘祖”。
B君:是啊。中医必然亡于中药。必须恢复“稀少的进口牛角”、“海里爬行动物带的帽子”、“治疗白血病的砒霜”、“比肝素还好的灶心土”啥的。
C君:必须的。我们的古人都是历代尊古的典范。我们不需要什么西洋的东西,自己发展挺好的。
我:也就是说类似唢呐、琵琶、二胡我们是不是要送还给波斯人?还好,波斯人不是西方人。
B君:你说什么呢?唢呐、琵琶、二胡是我们的民族乐器。
我:你可以百度一下。这三个物体是波斯人那边过来的。
C君:你别瞎扯乐器。咱们就说中医中药。这个传统不能丢弃,你看古人尊古,传承有序。外来的东西干扰了我们。
我:古人啊?民国人算古人么?
C君:民国,民国以后的都不算。
我:好的。那么清代肯定算古人了吧?
C君:算。
我:那就好了。清代有个叫叶天士的,是传统中医吧?
C君:当然了。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叶桂少承家学。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桂才十四岁。叶桂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我:叶天士留下的著作和医案里面有这么一个例子“孙二一 久咳,失音喉痹。陈阿胶同煎二钱 生鸡子黄同煎一枚 炒麦冬一钱半 川斛三钱 甜北沙参一钱半 炒生地二钱 生甘草三分 茯神一钱半。”用鸡子黄(没有注明就是生用)就是告诉西医:维生素b2 虽然不是小龙族分离、纯化、发现命名的。但是,俺们早就知道用它可以治疗口腔粘膜溃疡和咽部炎性症状。比米老鼠,唐老鸭早179年。从而证明黑中医的一帮淫是多么的无知。茯神甘草同用,增加十二指肠对于维生素族的吸收率,现代药理实验也是证据可靠。加入阿胶形成胶体剂,咽喉部局部粘膜给药途径,增加局部炎性保护;这与现代外科处理方式是一致的。他还提到“甘蔗榨汁用于咳嗽”,这与现代维生素C+蔗糖用于咽喉痛痒做法如出一辙。我就不知道“到底是谁抄袭谁了”?
D君:用薏米仁有解凝的作用,大白话说,就是能消炎并排除肺部炎症产物,同时能利肺气。叶天士治疗外感咳嗽,几乎是普遍使用,我试验过,效果挺好。
F君:中医经常将“补、益”视为一个,这种思路不妥。补:增,多是单项。益:好,可能是双向。比如:延年益寿。并不是增寿。而是尽可能达到天然寿命而已。
我:恩,叶天士应该是最早应用胰脏治疗消渴症确切记载,这与西方研究胰脏与糖尿病关系,是同步的。谁抄袭谁?还是,英雄所见略同?反正说明我们的古人根本不保守,不是你们说的“尊古不思变”,更不是你们所说的“中西无法结合”,至少清代叶天士就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6、没有拥抱大自然,自己坐在屋子里空想、臆断
登鹳雀楼 (先不说是不是王之涣写的,因为有学者考证,这首诗是别人写的,记在了王之涣帐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本里的解释是这样的: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哥,黄鹤楼在黄河东经110°15′00″,北纬34°04′00″(这还是现代重建后的位置),你要是看夕阳,直线距离最近的山970公里。当然你可以说,诗人可以想象,那为啥他不想喜马拉雅山呢?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王之涣,早上吃完了早点(其实他起晚了,因为郁郁寡欢,经常睡懒觉。现在已经是辰时;现代时间大概是上午8:40,抬头望见6.1公里外的中条山(鹳雀楼原址位于蒲州古城),太阳蓬勃而出。黄河入海流:黄河还是很励志的,虽然收到山峦阻隔,还是能奔向大海的。亲,我怎么办啊。一直穷困潦倒,没有人欣赏哦。我是讨厌的哦。看来只能是遵从武则天领导的意图,学学,啥的。也许还有出头之日啊。我去山上万固寺的多宝佛塔上拜一拜佛祖吧。阿门。(窃喜,幸亏早上没钱喝酒,要不还进不了寺庙呢。)
这不是我质疑的,历代都有质疑,只不过我写的白话文一些。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课本理解的解释: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首先,川解释成“田野、水色”,这就是典型“数祖忘典”。古文里的“江河湖海,川山岳嶂”是有规矩的。川,是立壁,直上直下的悬崖。
其次,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只能是梯田。但是,梯田和直上直下的悬崖能组合在一起的,在国内恐怕很难找到。即使在桂林地区,你也找不到。
所以,真是的情况是这样的:山里的桑树枝叶繁茂,绿绿葱葱。结满蚕茧的秸秆架子(农村收蚕茧需要扎树枝或者秸秆架子,很像陡峭的绝壁;农村收蚕茧的时候,通常不在蚕房。一方面潮湿闷热;另一方面摆在门口,显摆显摆自己养蚕手艺好,收成好。-参考《春蚕》)就像白色尽染的山崖。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四月间刚收获蚕茧的人们,又要忙着插秧了。
这样曲解古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悯农-锄禾》、《秋夕》、《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现代的例子恐怕也不少,比如:GMP体系检查中,有气味药材不能放在一个仓库?反正我知道除了矿石类,几乎没有不散发气味的中药材了。这种过度要求,增加了企业负担;也对不起广大患者啊(羊毛出在羊身上,硬件花的钱,是要用产品销售额来折旧的)。
总之,曲解古人,或者错了还不认,坚持不改的现代人,更是比比皆是。那么,我们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系列结束了?
没有,因为这种复杂争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很多人,甚至很多代人去解决。无论怎样寻找出路,解放思想是首要的,一味地尊古,只能是断了自己民族技艺和传承。
请关注后面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七)-工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