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界”(微信ID:quyifabu)
曲兿界
“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弘扬中华说唱艺术。发布独家曲艺资讯,培养推荐曲艺新人。”——作为中国曲艺界第一大自媒体,“曲艺界”微信公号将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继承、创新”的理念为全国曲艺人服务。
曲兿
中国曲艺界荣誉出品
主编
郝少宝
浅谈当代河北省西河大鼓的演出方式
文/张鑫铭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表演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省范围内,并流传至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北京、天津和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西河大鼓发源地在河北,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艺人马三峰。一百多年来,从农村到乡镇再到大城市,其艺术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适应城市市民的审美需求,这种古朴原始的农民自娱形式,在声腔板式上不断变化,逐渐采用京腔京字的“国语雅韵”;尤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艺人们,在洞悉了城市审美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之余,极富判识地创造了“短段化”的唱法,使西河大鼓的声腔更加轻松流畅[1]。这种艺术风貌的巨大变化,可以通过其演出方式的变化折射出来。
至1900年前后,西河大鼓已风靡冀中平原,乃至河北全省,他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庙会、乡档子、灯棚等。1900年至民国初,西河大鼓艺人逐渐由农村进入城市,演出方式先是季节性的明地,以后才发展成长年的暖棚、茶馆、书馆,逐渐固定了演出场所[2]。现如今,京、津两地的西河大鼓基本以“唱短段”为主,“说大书”(西河大鼓书)已凋零殆尽,很难在书馆、茶馆、剧场乃至电台中觅其踪迹。在西河大鼓的发源地河北省,情况却恰恰相反,以“说大书”为主。笔者六岁即跟随西河大鼓老艺人李连仲先生学徒,一直以来演出于河北各地区,结合自身经历和见闻,谈一谈当代河北省的西河大鼓演出方式和艺术风貌,试将其粗略分为四类。
笔者说书剧照
一是“书馆演出”。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初河北省内书馆共有六家,在书馆演出的艺人约占河北省西河大鼓演员的十分之一。艺人们习惯把这样的演出方式称为“靠地”,普通书馆每天晚上一场书,两个小时,包含垫小段半个小时,说大书一个半小时,通常三个演员(两个演唱一个伴奏)就可以完成。有时为了节约开支,也可以两位演员“打铁”说书,互为伴奏,即大书演员为小段演员伴奏,半个小时过后,小段演员为大书演员伴奏。大书演员一般是三个月“一转”(换另一家书馆),如果没到三个月演员不“叫座”了,或者演员没有书说了,书馆需要提前更换演员,演员要包赔书馆的损失。如果演员说的好,很“叫座”,到第三个月底,书馆老板会和演员续书,续期仍为三个月,双方也可以长期续书。书馆演出是非常历练演员的,若本事不够或不能和观众及书馆老板搞好关系,都是在书馆站不住脚的。保定肃宁的王艳芬先生曾经在北京天桥楼外楼书馆十三年没动地方,除恶劣天气外天天满座[3],霸州的武文志先生在保定一个书馆连说四年《回龙传》没封书,石家庄市的翟立欣女士在沧州一个书馆说三年《薛刚反唐》不掉座,这些先生们的业务水平都是被业内所称赞的。
武文志先生在雨生茶社说书
二是“乡档子”。“乡档子”是指在农闲或酷暑时节,请演员去村里说书,书资由村委会支付。村里有专人负责说书人的饮食,住在村委会或村民家里。这样的演出时间不长,一般在半个月至一个月。农闲时候一天两场:下午睡完午觉两点半说到四点半,晚上吃过晚饭七点半说到九点半。演出的书目往往是《王华买爹》(即《回龙传》)、《金镯玉环记》、《大衣箱》等短片小书,内容贴近生活,多为家长里短的故事,受到农民们的欢迎。乡档子演出条件比较艰苦,对于演员要求也很高,因村里人常年听书,所听所见极广,说白了就是“耳朵馋”。如果说不好他们就不听,甚至把演员轰走,不让继续在村里说书。笔者幼年和几位演员去保定某村说书时,村里老听众纷纷大呼要听王书祥先生“大头板”的《走马观碑》,盖因当年王书祥先生久占该村,老人们非常喜爱于王书祥先生的唱腔。怎奈当时的伴奏员不会弹西河大鼓“大头板”,一时之间大家手足无措,而笔者听过王书祥先生《孙庞斗智》录音,并且仿唱过几次,虽然没有“大头板”,但毕竟是王书祥先生的唱腔,于是自告奋勇给大家演唱。一段唱完把村里的老人们唱高兴了,频频鼓掌点头。老人们满意,并不是因为唱的多么好,而是一个孩子能学出王书祥的唱腔,他们感到可爱好笑而又欣慰。村里管事的人赶紧拿过来两盒烟冲大家一举:“给先生上烟了!”一场尴尬化解了。可见在村里说“乡档子”也是非常考验演员哩!
笔者“乡档子”演出
三是“赶庙”,即在各个地区的庙会上演出。河北省农村几乎都有庙会,庙分为“小庙”和“大庙”。“小庙”指的是没有庙宇,只有神龛和纸糊的神像,轮流供在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家中,或一年一转,或三年一转。庙会结束后,烧旧神像,糊新神像,供到下一户家中。“大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庙会,在某些地区庙会甚至比过年还要隆重,在外游子过年可以不回家,但是庙会必须回家。每逢庙会,村里负责人就会请演员来说书,名义上是给“正庙”的神仙说书,实际上就是说给村里老百姓们听,正所谓“上供人吃”。庙会上的风俗,请先生来要吃面条,送先生要吃饺子。庙会书时间不长,通常在正日子前后三四天,至多不过五六天,一般是一天两场书,正日子当天三场书。在当地民俗中,在庙会上说书的演员,相当于是“正庙”神仙派来的使者,将今比古,教化百姓,所以庙会上的书一定是《丁香割肉》、《檀香哭瓜》、《罗成算卦》这类劝人向善的段子。某些地区的庙会演出,第一段节目要求有“死人”,譬如《天雷报》、《刘公案》等,以求“书里死人替活人”,保四方百姓平安。艺人们口耳相传,被诗人艾青誉为“富有群众智慧的大众诗人”的西河大鼓老艺人李国春先生,,村民听得如痴如醉,拦住李先生不让离开,无奈何竟说七遍《白毛女》,东方大亮,方知听了一天一宿,这才放李先生回家。庙会说书的至今依然普遍,村民们在庙会上听书的热情也没有减退。
庙会说书(“大庙”)
庙会说书(“小庙”)
四是“丧棚儿”,所谓“丧棚儿”就是有人过世,请演员来说书,送亡人最后一程,同时可消解“守灵”亲人的寂寞。“丧牌儿”书一般说三天,从晚上八点说到凌晨十二点,送死者升天即告结束,书时是四个小时一场,现在改为两个小时一场。“丧牌儿”书有本家请的,也有亲朋好友送的,就像“随份子”一样,只不过写账的时候写上“某某送某某先生西河大书几场,书费若干”,如果送书的亲友较多,就会出现几位说书演员打对台的场面,谁说得好自然观众就多,这才有“舍命王”吐血打擂朱大官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同于《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上的记载[5]。“舍命王”叫王来恩,是任丘地区的竹板书艺人,也是西河大鼓艺人,只因竹板书与西河大鼓同宗,后来“弃鼓板改竹板”而已。王来恩在文安县和朱大官打对台,年轻的王来恩好胜心切,为了吸引观众,使出浑身解数,以致劳累吐血,仍坚持演出。朱大官得知,立刻收起鼓板不说了,到王来恩书场跟前说:“孙子!师爷输给你了,你赢了!”王来恩这才下台,从此落个外号叫“舍命王”,朱大官爱护后辈,亦被交口称赞。为什么演员要如此拼命?如果在一个地方惨淡收场,也许就从此失去了这个市场。这也是旧社会底层艺人生活没有保障造成的。“丧牌儿”书的演员无需会书甚多,四五段足矣。因为“丧牌儿”书只说三天,人们也无心听书,只需要个响动罢了。与其他三种演出方式相比,“丧棚儿”书实属下乘,但河北省百分之九十的演员都在说“丧棚儿”,因为白事说书的习俗极为普遍,是底层艺人的生活保障。
亲友“送书”
翟立欣在唱“丧棚儿”
在当代河北,这四种演出方式下的西河艺人多达四五百人,西河大鼓书有着庞大的市场和观众群,有本事的西河大鼓书艺人,书价达两三千元一场,虽难比明星大腕,而温饱足矣。当然,艺人必须会说大书,只会短段就难以立足。、“讲好中国故事”,这正是西河大鼓书艺人的真实写照。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演员应努力提高自身艺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1]薛宝琨:《马连登和马派西河大鼓》,2007。
[2]李国春等:《中国曲艺志·河北卷》,新华出版社,2000,第52,53页。
[3]李国春:《西河世家——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振芳及其子女王艳芬等的艺术生涯》,2000。
[4]钟惦菲:《李国春和他的战斗大鼓》,1948。
[5]李国春等:《中国曲艺志·河北卷》,新华出版社,2000,第492,493页。
曲艺界主编:郝少宝
相关阅读
●曲艺界主编寄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谈李墨生的鼓曲伴奏艺术(附琵琶伴奏京韵大鼓《双玉听琴》)
●《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竟出身于西河大鼓世家(附探清水河演唱)
主编微信:370261995
邮箱:37026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