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王船山:乱世中活出自己的风骨

王船山:乱世中活出自己的风骨

2021-09-26 21:42:45

天地大儒:王船山


五百年来,

真通天人之故者,

船山一人而已。

——谭嗣同



1



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留下了无数思想家的足迹,他们有的在治世布道天下,流芳百世;有的在乱世特立独行,终成一家。而唯独那些处在治乱交替、王朝更迭时期的思想家,需要承受更多的苦难。


船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历经世事沧桑、饱受人间苦难的伟大思想家。船山先生名作王夫之,字而农,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


他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亲眼目睹了明王朝一点一点没落乃至消失,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士,他一生都没有向清王朝妥协。


生逢明清鼎革之际,船山先生为了恢复明朝江山奔走呼号,聚集义兵,,,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复大明,然而一切都在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船山故居


在备遭艰辛磨难,看透救世无望之后,船山转身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精神和信念,在及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坚持读书、著书立说,收获了人世间难以想像的伟大成就。


,只剩下传统文化一点可能的生机。所以船山要把自己活埋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忘却得失,忘却利害,忘却荣辱,忘却黑白,忘却生死,甚至已经忘却了此身还是不是自己。


船山独秉孤灯,隔绝外世,读《十三经》、二十一史、朱熹和张栻等遗书,玩索研究。无论风雨晦暝,即使在身体羸弱、重病难支的情况下,仍然一如既往。


“虽饥寒交迫,生日当前而不变”。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船山唯一的精神支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拯救这个民族,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唤起人们的自觉,这是船山的信念。


千古英雄一泪,只在琵琶声里。船山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不可估量的苦难,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师友、亲人,相继含恨离世,上天独留他在世间忍受着痛苦,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现实的拯救既然无望,只能付诸理论的拯救。


多情自昔,阅桑田沧海重重。有吴市洞箫孤奏,碧天吹落晴空。迟暮之年的船山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憔悴地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了,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他奋斗到了最后一息。



2



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形成了船山独特的思想。他继承了儒家的部分思想又将它们加以总结概括阐发,诸如道与器的辩证关系。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就是现实的实物,不用抽象思维就可以把握得到的,而道需要理性和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宋代以来的学者对道器关系的把握仅停留在理性和感性的层面,没有把这个问题同国家和文化紧密的联系起来。


,,。


船山从明朝的覆灭得出结论,,就一定可以逐步复兴,只要保住江山,就不愁中华文明不能长久的持续和发展下去。因此提出只要有了器,道就一定可以运行的观点。


船山在《周易外传》中说:“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虽然,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


他认为,没有现实的实物,道理就没有地方附着。器是用来承载道的,就像水一定要盛在杯子里或者其他器皿中,然后才方便饮用一样。没有虚悬在半空中或者假设在思想里的空洞之道。只要有器在,不愁道的运行。


此外,关于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船山也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


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船山认为,历史的罪人也是有差等的,有的人是一时的罪人,也有的人是一个朝代的罪人,还有的人则是千古罪人。



3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三义之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一人之正义,就是对当下的君王效忠;一时之大义,;古今之通义,就是中国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谋划。


船山的人格和气节坚如磐石,连当时万峰寺的长老都宣称:“不愿成佛,愿见船山。”可见船山的人格魅力。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船山踽踽独行,步伐坚定,眼望苍天,苍天无言,俯瞰大地,大地无声。国破家亡,身世飘零,人生最痛苦最不幸的事情,船山都经历了。


在弥留之际,船山给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不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想要效仿历史上的忠良以身殉国而没有达成,希望在历代大儒的基础上传承浩瀚的华夏文化也没有做得尽如人意(自谦之词),幸运的是保全了自己属于明王朝的身体,满怀悲情和哀怨活完了这一生。


自此,船山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船山一生著述宏富,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不下千余万字,留给后世丰富的精神财富。


今日今时再读船山,敬佩其高尚卓绝的人格气节以及坚如磐石的治学精神,后世思之,不觉羞愧难当。


文 / 武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