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陈燕婷.古乐南音(十六)| 南音的学校传承

陈燕婷.古乐南音(十六)| 南音的学校传承

2022-04-18 01:57:28

南音的学校传承

陈燕婷


将南音纳入学校传承,是南音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里程碑式事件。这意味着南音从原本自生自灭的民间传承,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经费支撑的国家教育体系。在当前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原本草根的民间音乐一跃而为学校教学内容,甚至成为一种特色专业,无疑是对南音的最大支持和肯定。


南音进入学校课堂,以1990年泉州市教育局和向全市各有关单位下发的《关于在我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南音教学的意见(泉教中[90]044号,泉府文[90]012号)》(下文简称“意见”)为标志。“意见”目标明确,是为了“使中小学生接受优秀民族音乐的熏陶,以期源源不绝地培养南音后继人才。”由此目标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当时的南音“后继人才”之培养出了问题,所以当局才需要出此决策。


改革开放以后,百废待兴。南音原本应该趁着开放的春风重振往日辉煌,却不曾想由于港台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而被边缘化。很长一段时间,演唱、演奏、欣赏南音者,都是老年人,鲜有年轻人问津。20世纪80年代末,南音面临的传承危机有目共睹,将南音纳入学校课堂无疑是解决此危机的绝好方法,但是缺乏经费是一大问题。积极推进南音进课堂的陈日升,当时是泉州市副局长,如今是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据他介绍,1989年,台湾一位音乐老师来到泉州,倾听了南音,注意到南音演唱演奏者的老龄化现象。在与陈日升攀谈的过程中,陈日升谈到了自己关于将南音引入课堂,以比赛推动教学的想法。当得知因为缺乏经费此想法尚难以实现时,这位音乐老师提出由自己来资助,并且在之后连续几年,每年都如约寄来十万元台币(约合2万人民币)。这位老师的这一义举扫清了南音进课堂的最后障碍,1990年计划正式实施,而且很快进入良性运转。在连续寄了3年经费后,陈日升写信告知对方不用再寄钱,因为经费已不再是问题。

图一陈日升(左)与泉州南音传承中心副团长曾家阳


从1990年至今,已过了28年,回过头来看当初的这个文件,可知“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全盘考量而提出的,其在实施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师资等各方面的建议都切合实际,颇为可行,使南音进课堂第一步得以顺利迈出,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之后繁荣发展的局面。例如,考虑到南音的音乐特点,年龄太小的孩子不易接受,而年纪大些的孩子课业又太重,因而建议首先在“初具条件的小学四年级(五年制)、五年级(六年制)、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程中补充南音教学”;同时建议各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南音兴趣小组,组织演唱活动,或参加当地南音社团的节日演唱活动”。为配合此项活动,还组织专人编订了小学和中学难易不同的两种教材,小学选取“5—8首通俗易懂、内容健康的散曲供教学演唱”,中学则是“十首循序渐进的散曲(即叠拍、快三、慢三以及各种曲牌的选择配搭)”。并建议“各地文化馆(站)推荐有南音素养,有教学经验的人员兼课”,市区各校则“可由市南乐团及各南音社团派员任课”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举行中小学学生南音演唱选拔赛、全市中小学学生南音演唱比赛等,获奖学生除有奖品、证书外,还可获得在升学考试中加分、报考泉州师院南音班时优先录取的机会。


南音进课堂活动展开的这28年间,有关领导部门、各中小学校、各南音社团、社会热心人士上下一心、互相配合、全力推动,影响越来越大,经常被作为良好的范例提及,例如樊祖荫、谢嘉幸认为该活动“培养了一批热爱南音的小歌手,这些歌手许多后来成为了南音社团活动的主角和传承人”,“泉州市的成功做法是政府、社团、学校、研究机构四位一体,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与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建结合起来”。[1]


据笔者所见,各中小学校南音进课堂活动的展开大致有三种方式,而且这3种方式各有优点,互为补充。


其一,大班课。大班课的目标是实现南音的普及教育,使尽量多的孩子接触南音,学习南音,喜欢南音。然而,大班课是三种方式中难度最大,最难实施的课程,因为每个孩子的音乐天赋不同,兴趣不同,再加上南音是极富个性的乐种,所以人数越多,课就越难上,这是显而易见的。一星期一堂南音课,靠一个老师,要教会全班几十个学生唱会一首哪怕是最简单的南音乐曲,往往要花一年以上,而且学习效果还不尽人意。因此,多数学校不开设大班课。然而,笔者仍认为大班课教学非常重要,这是南音普及性教育的一大平台,不可或缺。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改变,以欣赏为主,培养一批懂得欣赏南音的下一代,其重要性不亚于对南音专业人才的培养。


其二,兴趣班。兴趣班是各学校最为推崇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班,积极性大,学习人数少而精,因而学习效果好,成效显著。安海雅颂南音社南音先生黄国新,是南音界资深名师,曾于1997年受聘赴菲律宾金兰郎君社任教,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到南音教学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学生。如今天天忙于各种南音教学活动: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奔波于安海镇各小学,受聘为学生开设南音兴趣班,有时一个下午要赶两个学校,上两个兴趣班。例如每周四下午,先是4点到养正中心小学西边校区上课,然后5点再赶到成功中心小学上课。此外,每周一、三、五、日晚上到雅颂南音社为有兴趣额外学习的孩子辅导,每周六晚到菌柄村教授村里老人唱奏南音。养正中心小学西边校区的南音兴趣班开展得很好,校领导重视,购置了5套南音乐器,除了请来黄国新任课外,还有两位会奏唱南音的本校音乐老师颜雅君、许燕燕担任助教。兴趣班有20余人,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除了个个会唱多首南音乐曲,如《直入花园》、《春光明媚》、《一间草厝》等曲外,还有多人会弹琵琶,会吹洞箫者也有几个,另有一个小男孩会拉二弦。规模颇为壮观,演唱演奏也都有模有样。

图二黄国新为养正中心小学西边校区南音兴趣班授课


图三雅颂南音社小学员


其三,课外辅导。一些特别好学的孩子,在兴趣班之外,只要有空,还会到当地南音社团学习。另有一些计划参加比赛、演出等活动的孩子,也会在活动之前加紧训练,频繁出入南音社团,力争取得好成绩。各地的南音组织都很欢迎这些好学的小学员,每周有固定活动时间接待这些学员,有专人教学、伴奏等。遇演出、比赛还会专门抽时间抽教员为学生们辅导。例如前文提及的雅颂南音社,每周一、三、五、日为固定活动日,无论有多少学员前来,南音先生们绝不缺席。


上述3种教学方式,从南音普及教育到兴趣培养再到尖子生打造,构成了分层次、具有不同效果的完整南音教学链条,因而缺一不可。如今,后两种方式在泉州各地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唱会奏的南音新人。大班课方式则相对较冷,有待进一步普及推广。


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后,与之相应的师资培养便提上日程,而且迫在眉睫。虽说可以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南音人才做为外聘师资,但是学校自身配置固定教师更加有利于活动的开展,而且实践证明,外聘师资与本校教师二者配合互为补充,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早在1990年南音进课堂活动展开的同时,泉州教育学院就举办了短期的中小学南音师资培训班。之后,福建社会音乐学院、福建泉州艺术学校先后开设南音班。在高校开设南音课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属2003年,时任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王珊创办了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同年招收了第一批20个学生。在此基础上,该院于2011年成立南音学院,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艺术硕士,成为泉州师院首个硕士点,首招南音方向艺术硕士。


短短几年间,南音学院获得荣誉无数:“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南音研究中心”获批福建省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音文化传承”获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南音与基本乐科”获福建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团队……

图四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师生参与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


师院师生经常参与海内外南音活动,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南音群体。该院于2015年推出南音新作《凤求凰》,引发各界关注。该剧由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王珊任总策划和艺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铃为艺术总监。厦门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编剧,厦门南乐团前团长吴世安作曲,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安凤英导演,泉州师院南音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共同演绎。其中,南音学院女教师陈恩慧反串男主角司马相如,南音传承中心庄丽芬饰卓文君。先后在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开幕式、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福建文化周等重要活动中上演。获得第六届福建艺术节第3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一等奖。

图五《凤求凰》


《凤求凰》全剧由三幕构成。第一幕讲述西汉才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钟情,深夜私奔。第二幕讲述卓文君下嫁司马相如后过着清贫的生活,不但典卖首饰,还当垆卖酒。第三幕讲述司马相如仕途得意,写了一封家书寄给文君,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字。文君见信即知相如已无“意”(亿),提笔回信诀别:“朱弦断,明镜缺,与君长诀!”   


《凤求凰》是一部创新性、综合性作品,以南音音乐为主要创作元素,糅合了民族乐器、现代舞、梨园戏、现代舞美、灯光等等,努力寻求传统南音审美与大众审美的契合点。乐器使用方面以传统南音上四管为主,添加了压脚鼓、古琴以及北琶、古筝等其它民族乐器,奠定了南音为主的乐器音色基调,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小型民乐队,并设置了专职指挥。男女主角的唱腔由吴世安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依剧情创作而成,虽然曲调并非纯粹来自传统,虽然乐器伴奏大大溢出了传统范围,有时仅由传统四管伴奏,有时以南音四管为主加入其它乐器,甚至有时用普通民乐队伴奏,但是由于演唱者是具有多年南音演唱经验的成熟南音乐人,用闽南话演唱,无论是咬字吐音还是润腔做韵,皆准确规范,南音韵味浓厚。


作曲家设计了一个贯穿全剧的主题,这个主题在整个剧一开始首先由洞箫主奏,配以其它民乐伴奏,曲调委婉动人,渲染了该剧哀怨伤感的悲剧气氛。之后由后台女声轻声用“m”哼唱该主题,强化了人们对该曲调的熟悉感,并在之后剧中多次出现,起到统一全剧的作用。另外,剧中的小合唱、伴唱具有民歌风特点;剧中曲与曲之间的衔接使用的是大众化的民乐队,尤其突出地使用了北琶;舞美、灯光乃至服装造型设计古色古香,华贵厚重;舞台上的侍女行走使用的是梨园戏的科步;为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剧中设计了“凤”与“凰”两个舞者角色,分别代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通过舒缓流畅的肢体语言,展现其所思所想,动作轻柔、细腻。


谱例:凤求凰主题

总的来说,这部剧首先从视觉上给人美轮美奂之感,精美、华贵、色彩斑斓的布景和服装、造型,符合当代人寻求感官刺激、追求视觉冲击的审美需求;音乐以大众耳熟能详的民乐队作为铺垫,在开头、结尾、曲与曲之间的衔接中出现,有时配合南音四管乐器共同诠释传统曲牌,为男女主角唱腔伴奏。对不熟悉传统南音的人来说,大众化的民乐队音响增加了他们对音乐的亲切感,拉近了人们与音乐的距离。然而,传统南音并不是一门表演艺术,它就像传统的古琴音乐一样,是为了修身养性,而非为了表演,所以传统南音人讲究演奏的时候闭目倾听,专注于音乐本身。正因如此,对庄丽芬、陈恩惠二位主演来说,《凤求凰》对她们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一定的表演,这毕竟是带剧情的“剧”,而不仅仅是唱“曲”。因此,该剧特设象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与“凰”两个舞者角色,用肢体语言表现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增添视觉丰富性,另一方面使剧情进展更流畅贯通,为男女主角分担解忧,化解表演欠缺的尴尬,也更能专心于南音唱腔。总策划王珊曾谈及,201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上演时,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热烈的掌声持续了25分钟,足见年轻人对该剧的认可程度。


总而言之,南音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南音传承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经过将近30年社会各界的宣传推广,南音如今炙手可热,成为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南音新人不断涌现,各式传统的、创新的南音节目,在校内外各种文艺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体系毕竟跟传统南音馆阁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学校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当代南音新人,也与传统馆阁中培养出来的南音人有着很大不同。前者往往更崇尚创新,后者则更偏向守旧。当前,学校南音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为南音今日的繁荣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未来潜力无限,令人期待。但是我们在继续推动学校南音教育前行的同时,也需要花大力气提高传统南音馆阁的地位,扩大南音馆阁的影响,做到学校南音教育和南音馆阁传承齐头并进。南音馆阁有自己的一套信仰和习俗,有很多的行为和演奏规范,这些对于维护传统南音的韵味都是不可或缺的。让学校中的南音学员更多更深入地浸润在南音馆阁中,尽可能地象传统南音人那样,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学习南音,有助于相对原汁原味的传统南音的传承。


[1] 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23-28转38页,第26页。


【作者简介】

陈燕婷,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著作有《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获2014年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优秀奖)、《安海嗦啰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南音乐感研究》(博士论文);合译《音乐的意义与表现》;合著《音乐鉴赏》(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丛书)等。迄今发表文论50余篇。

注:本篇发表于《音乐生活》2018年第2期(责任编辑:,经由作者授权供福建南音网发布,敬请关注本网【南音文库-南音论文】以下论文:


《古乐南音(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古乐南音(二)南音从中原走来》

《古乐南音(三)令人费解的南音祖师崇拜》 

《古乐南音(四)南音是一种中和礼乐》 

《古乐南音(五)古老独特的乐器》 

《古乐南音(六)科学规范的工乂谱》 

《古乐南音(七)浩如烟海的曲目》

《古乐南音(八)南音中的“旋宫”》

《古乐南音(九)南音中的“犯调”》

《古乐南音(十)南音中的符号与象征》

《古乐南音(十一)规矩森严的“排门头”演出》

《古乐南音(十二)不失礼节的“拼馆”》

《古乐南音(十三)南音与梨园戏的不解情缘》

《古乐南音(十四)兼容并蓄之南音》

《古乐南音(十五)南音音乐特点》

《古乐南音(十六)南音的学校传承》


不忘初心,唯爱南音。

【福建南音网】由台北市两岸南管音乐推广协会理事长林素梅老师于2006年发起创办,致力于为南音爱好者打造一个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网站设立南音新闻、文库、图库、教学、曲库、影像、社团、名录、商城等专栏。目前得到独家授权和参与制作的南音作品有:《南管曲牌大全+10cd》、《南管指谱详析+24cd》、《唐诗宋词南管唱+24DVD》系列专辑、《现代诗词南管唱+10cd》、《乡土风情南管唱》,《茶乡清曲》《古韵新声》、《禅偈诗词南管唱》等。

福建南音网.编辑室

网址:www.fjnanyin.com

邮箱:fjnanyin@163.com

执编微信:18030028937

新浪微博:@福建南音网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南音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