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97岁“中国笛王”陆春龄今晨逝世,九十载玉笛飞声,讲述老百姓喜怒哀乐

97岁“中国笛王”陆春龄今晨逝世,九十载玉笛飞声,讲述老百姓喜怒哀乐

2022-01-06 05:25:28

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据上海音乐学院透露,今天(5月22日)上午8时30分,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在中山医院去世,享年97岁。


陆春龄,出生于1921年,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2017年7月4日,尽管在医院,陆春龄每天仍坚持吹奏,老人家说这是他生命的全部。


1921年,陆春龄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家庭。


童年的他跟一位皮匠师傅学吹笛子,十几岁就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上海人最早是通过收音机认识陆春龄的,1934年4月,13岁的陆春龄在小学校长推荐下,第一次登上了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一家商业电台,演奏了一曲《虞舜熏风曲》。


不过,少年时陆春龄因家境贫寒,以踏三轮车和当汽车司机谋生,即使这样,他也没放弃过学习笛子和各种音乐活动。


1951年,,陆春龄和孟波、夏白、许光毅、凌律、刘中一等艺术家在巨鹿路市文联的花棚内,成立民乐筹备小组。


1952年,上海民间管弦乐队(上海民族乐团前身)宣告成立,陆春龄担任该乐团业务负责人和笛子独奏员。


1953年,苏联芭蕾舞团访问上海,在招待苏联艺术家的文艺晚会上,陆春龄演奏了《鹧鸪飞》和《小放牛》。   


陆春龄的“魔笛”名号来自一位前西德音乐家的评论,“一支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声音,忽而优雅,忽而轻快,忽而庄严,忽而爆发,忽而流畅,有时它又构成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诗意的风,吹进剧场大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经他一宣扬,“魔笛”飞遍世界,成了陆春龄的美称。


1964年1月11日,


《今昔》、《喜报》等都是陆春龄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在创作处女作《今昔》时,他下工厂,到矿山、海岛、渔场体验生活。有一次到安源煤矿,矿长说慰问在食堂里就可以了,但陆春龄坚持说,到下面跳舞是不方便,但唱歌吹笛还是可以的。“如果有所不测,我也无怨无悔。”   


下矿时陆春龄坐一辆煤车,既不能站立,又不能坐,只能躺着,狭窄的空间还有一段裸露的电线。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他连演了6场。   


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陆春龄


1955年夏,陆春龄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民独立广场为10万人演出,印尼苏加诺总统亲自在后台“督战”,印尼人民为了亲睹艺术家风采,争先恐后往广场涌去,舞台一阵骚动,警察只好朝天鸣枪。这时,陆春龄吹奏起悠扬的《小放牛》,刚才还一片混乱的场面,渐渐安静了下来。第二天,当地报纸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陆春龄。蒋迪雯 摄


陆春龄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弘扬笛子艺术,我将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吹不动我就讲,讲不动我就打手势,一直到我没有气为止。”


演奏之余,陆春龄还是一位多产的创作者。《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这些经他整理和改编的笛子曲,如今已成笛界的保留曲目。



此外,陆春龄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所教过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中青年笛子演奏家都受过他的指导,其中有些人在海内外乐坛,教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俞逊发等在笛坛界有一定威望的演奏家。


2006年,陆春龄向金山区山阳中学笛子班学生传授吹奏技艺。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去年,为了庆祝他从艺9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陆春龄笛子艺术节”,弟子们纷纷登台,演奏起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他的弟子中,不少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而他自己,也穿上一件玫红色的长袍,吹起他最喜欢的《鹧鸪飞》。舞台上,97岁的陆春龄依然音色通透甜亮,指法灵巧,留下“中国笛王”的不老风采。人们都说,你九十多岁了,不要吹了,休养休养。他却倔强地说:


“有一分力气就要发一分光,吹不动了要讲,讲不动了要做,要为培养新生力量做榜样。”


一番话犹在耳边,一代笛王已驾鹤远行。如今斯人已逝,丝竹凝泪笛声含悲,逝去了华丽,回响了天籁!


陆春龄先生笛子独奏《喜报》



(部分新闻资料综合自上观新闻)

编辑:宋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