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曲《十面埋伏》|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历史演奏资料(珍藏版)
2020-09-24 19:23:31
刘德海先生1937年生于上海,自幼学习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同时接受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毕业后留校从事琵琶教学工作。1970年担任中央乐团独奏演员。
刘德海先生的艺术足迹已遍及世界各地。、、。许多外国元首也曾因亲听他的高超琴艺而感慨中国音乐之精湛。1979年开始,他与指挥家小泽征尔及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三度合作,演出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乐曲,并灌制了唱片。1981年以来他还与柏林交响乐团成功的合作,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琵琶艺术,了解了中国音乐,被称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民族音乐第一人。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工作中,刘德海先生始终以弘扬民族音乐,宣传中华文化为己任,为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德海先生的艺术思想是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他从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三个方面把人的精神追求,艺术道路的选择和传统音乐的发展成功的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技艺。形成了热情奔放,独特新颖,富有哲理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奏严谨,完整,技巧纯熟,音色宽厚,擅长表现多种风格的乐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均为他的传统保留曲目。他创作了人生篇:《天鹅》、《秦俑》、《老童》、《春蚕》、《童年》;田园篇:《一指禅》、《故乡行》、《天池》、《金色的梦》;宗教篇:《白马驮经》、《滴水观音》、《喜庆罗汉》;乡土风情篇:《纺车》、《风铃》、《杂耍人》(十首小曲组成)等新曲,无论在题材、内容和技巧方面,都标志着琵琶艺术的新发展。刘德海先生还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昭陵六骏》的创作。乐曲以新颖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层次,独特的构思,刻画了一幅战马的雄姿,劲健俊逸,驰骋奋战的场面。此曲可称得上琵琶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刘德海在演奏、创作、教学的同时还不忘“溯源”。他在2002年提出并发起了保护民间音乐的“十个一行动计划”——即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的学生每年学习一种地方民间音乐,10年10个乐种。刘德海说:“生活上我们需要吃‘绿色食品’,精神享受上我们也需要聆听真正的‘绿色音乐’。向民间学习,到民间采风,是我们民族音乐能够不断发展的一个根,一个源头,我们什么时候也不应忘记,否则,民族音乐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十个一”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民间音乐走上舞台,走进教室,最终建立一个集表演、作曲、理论、教学为一体的《民族民间音乐库》。通过刘德海先生所作的这些工作可见他对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良苦用心。 六十年集演奏、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的实践,使刘德海先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发展观,具有独特深邃的理解。秉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是刘德海先生始终不渝的追求。他曾对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刘德海先生在琵琶演奏技艺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 “国宝级”的中国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将于青岛大剧院与岛城学子开展以《为爱而音乐》为主题的系列讲学活动。本次《为爱而音乐》系列讲学活动以讲座和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为期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