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存阅读秀书香。热爱读书吧,《读书天》邀请你参加荐书活动。向我们发送你的原创书评或推荐好书段落节选。作为回馈,我们将在选用作品的同时署上你的名字,同时每1篇被发布书评或每3篇被发布精彩段落推荐可获赠价值50元奖励。
书评形式不限,文字、音频皆可。请将书评投递至小天的邮箱:dushutian111@163.com(@前为3个数字1)。
小天接受外文图书的推荐啦!等你们哦!
《存在主义咖啡馆》
作者:莎拉·贝克韦尔(沈敏一译)
简介 |
巴黎,1933年。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广泛也*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原创书评 |
无法估量的繁盛
——萨特盯着一棵栗子树,,存在主义者们穿着黑色的高领毛衣。
“我们发现,我们受监视和管控的程度已经非比寻常,我们的私人数据被拿去谋利,我们被提供着各类消费产品,但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做任何太具破坏性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事件也在不断提醒着我们,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其实根本没有结束。那么,,同样意味着要从我们的私人生活角度去讨论它。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阅读萨特论自由,波伏娃论压迫的隐蔽机制,克尔凯郭尔论焦虑,加缪论反叛,,或者梅洛•庞蒂论认知科学时,有时会觉得好像是在读最近的新闻。他们的哲学仍然很有价值,不是因为它们是对的或者错的,而是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生,因为它们挑战的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我们是谁?和我们该怎么做?”
本书的开篇,作者写下了上面的话,在存在主义早已远去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存在主义,需要一种解放人性,解释生活选择的哲学。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发轫于战争前后,,追求自由。伴随着战争印记、,新鲜的思想逐渐从德国,从法国,从犹太人,,进而枝繁叶茂。哲学家通过悬搁回避关于世界真实性的讨论,将目光放在事物本身,最大程度地使用感官和经验冷静地审视世界。有时,现象学者会将自己置于巨大的空旷中,感受到某一时刻突然袭来的紧张,沉重,离奇甚至战栗,他们会尽可能直接地捕捉事物自身的样子,在他们的身上,“对证据的偏好和对模糊性的感觉密不可分”。而存在主义者则更多的提倡自由,这里自由是一种哲学概念,它是思想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他们力图恢复人的尊严的价值的努力。安德烈•莫洛亚将萨特的存在主义称作一种“随时给人以希望和向往”的哲学。,在那里,他思考技术带来的恐慌——不得不说,他的忧虑在当下变得越来越无法令人忽视——思考此在(Being)与在世之在(Being In The World)。给予人类无限包容的已经式微,自由的思想渐渐铺展开来。
本书最让人着迷的是将哲学思想与哲学家的生活经历一同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传记、哲学、历史、文化分析和个人思索结合起来,这为本书增加了极大的可读性。想象起始于哲学家们围坐在咖啡馆的椅子上,点一杯杏子鸡尾酒,在有阳光的午后侃侃而谈,思想在这时传递、碰撞、交织,他们的笔倾泻出有趣的思想,哲学著作、诗歌、散文、小说与剧本在他们之间传递。哲学家争先恐后地讨论着,辩驳着,追随他人或者自立门户,布伦塔诺、胡塞尔、克尔凯郭尔、、萨特、伏波娃、加缪、梅洛-庞蒂……那个时代,是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最繁盛的世界。
“我们永远无法明确无误地从无知走向确定,因为探寻的线索会不断带领我们重新回到无知状态。这是我读过的对哲学最诱人的描述,也是为什么即使(或者特别是)在它带着我们又返回原点时,哲学也依然值得我们去做的最佳论点。”
用《存在主义咖啡馆》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来做结吧:生命中其余那些美轮美奂,如磷光一般闪耀的繁盛,只要我们有幸能够体验它,它就会继续向人类展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