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协奏曲《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叙事性协奏曲《兰花花》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活泼、美丽的农村姑娘兰花花形象,讲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幸福憧憬和在爱情道路上的不幸遭遇,展现了她勇于向封建恶势力进行抗争的坚强性格。从调式调性来说,乐曲的每一段以及每一个连接部分都运用了不同的调性,以便把乐曲的故事情节和感情基调很好的联系起来。从曲式结构上来说,此乐曲采用ABA三段体的奏鸣曲式, 在曲子最前面及最后面还有《引子》及《尾声》,是借鉴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些元素和表现特点,使整首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内容
1.引子
引子以民歌《兰花花》主题为素材,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滑音、花舌等技巧,将人们带到了辽阔的陕北黄土高原,为人们描绘出一副壮丽的风景图。
2.兰花花好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段落描绘出这个少女的主体形象。第一段旋律流动、柔美,表现出兰花花美丽、善良、纯朴、勤劳、憨厚的美好形象。可以说,这一段音乐是对兰花花这个人物品格的赞美。在演奏上应该把握气息的平稳性,用气频率要平均,音不能发虚,同时还可以将一些小的滑音,叠音,打音运用于其中,使得旋律更加细腻,委婉动听;第二段作者用转调的形式进入了一个小快板。这段音乐是由陕北民歌《女娃担水》改编而成,塑造出一个勤劳纯朴、天真活泼、纯洁可爱、无忧无虑、充满着无限活力的少女形象。在演奏这段音乐时要注重情绪的变化,由平静转向热情的调整,在技巧上多用短顿的单、双吐清晰、干净、利落并有弹性的吹奏整段旋律,做到连贯又有起伏。这样的处理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幸福憧憬的兰花花。
3.逼婚
伴随着乐曲的进行,走入第二个部分,兰花花的故事也犹如电影情节一样戏剧性地变化着,故事情节瞬间由欢快急转直下至悲剧,兰花花被地主抢走了,这突如其来的厄运,不幸地降临在这个纯洁无瑕的青春少女头上,仿佛晴天霹雳、五雷轰顶一般。此段即为散板,也是华彩乐段,是音乐主题与技巧高度的结合,也是叙事性协奏曲所特有的结构,作者通过它来衔接呈示部与展开部,这种表现手段不仅仅运用在《兰花花》中,在乐曲《走西口》中也有标志性的两段这样的旋律,它的出现使得旋律和内容的走向都变的更为合理。它的节奏很自由,演奏时要有很好的把握,即形散而神不散。散板中的强音3需要运用厚实的气息和有力的打音结合来完成,力度要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尽可能形象地表现出兰花花此时的奋力挣扎、搏斗和反抗。
慢板是全曲最深刻最感人的乐段,极富表现力,描述了兰花花被逼抬进地主周家后悲伤和诉怨的独白,乐曲情绪暗淡悲切。此段的表现在于大量的运用压揉音和掌揉音来表达兰花花被逼婚的愁苦、凄惨、害怕、委屈和无奈的心态。这一段也分为三个层次,演奏时音色饱满,似断非断,层层递进,速度上不断加快;力度上不断加强;情感上不断升华;外部的表现力也逐渐夸张,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把乐曲推向高潮,刻画出她渴望自由、爱情,不惜一切决心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4.出逃
第三部分是出逃,也是全曲的快板,以戏曲音乐中的“摇板”形式出现,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烘托兰花花当时的紧张心情和后面家丁的追赶。五个整句的十六分音符,要用坚定有力的双吐来演奏,似是在表现兰花花及其家丁急促奔跑的步伐,两个超高音6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兰花花逃到绝路,无路可走的悲惨情形,高度调动情绪,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这两个高音。演奏时气息要下沉,吐音要有力,两者结合在一点发出此音,接下来的乐段节奏较为自由,用强有力的打音奏出连续的三连音,表现出乡亲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撕心裂肺地呼唤兰花花的动人情景。演奏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要均匀,避免长短不一。
5.尾声
尾声是一个深情的慢板,是后人对兰花花的深情怀念和对她用生命来换取自由这种精神的敬佩,是对主题的再现。此段较之呈示部速度要稍快,最后一个音的处理要轻,它包含着人们对兰花花无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