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我推荐 去苏州听一曲琵琶思华年

我推荐 去苏州听一曲琵琶思华年

2021-07-20 00:38:56


去苏州,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小巷子中漫无目的地游走。因为这儿,江南还在顽强成长。有人憧憬在这儿撞见吹长笛的少年,有人希望在这儿邂逅撑油纸伞的姑娘,而有的人却取向与众不同——不经意间在苏州小巷中听了一曲弹词后,当场没有被台上的琵琶女勾去三魂七魄,却被她怀中那只半露半藏的琵琶憋出了内伤,开始想象着为她做嫁衣制琵琶的老艺人的模样。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中学开始就倒背如流, S.H.E改编的武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同名曲时不时哼两句。但直到在小巷中寻到制琵琶的老艺人后,才看清琵琶女们怀里抱着的“民乐之王”的真正模样:琵琶六相二十四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记得那是一个湿漉漉的冬天,人从叶放的私家园林南石皮记出来,但心却还浸泡在苏州园林中不肯离开。于是我便随便找了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子钻了进去。突然发现灰白的老宅屋檐下竟然立着把丈余高的琵琶。


进门后才得知这儿是一个苏州评弹剧社。惊讶于评弹五元一张的门票。剧场很小,只有六七十个座位,但却座无虚席。台上的琵琶女开始用吴侬软语唱《杜十娘》,我们没等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很知趣地离开了包厢。


再回到这里时,已经是两年之后。我们的目标是评弹社不远处另一条陌生的小巷,那儿藏着一位专为琵琶女“做嫁衣”的老头。


我透过半开的窗户往昏暗的房间里窥,对着窗户的墙边,一只老式的电视机声音开得震耳欲聋。窗户下的那面墙上放着两只竹躺椅,一只躺椅上躺着一位眼睛若睁若闭的精瘦大爷,一只躺椅上坐着一位织毛衣的阿姨。这场景让我想起两年前的那个冬天评弹社里的场景。观众还是这些半睡半醒的老人,只不过表演者由琵琶女变成了电视机。


我不愿意相信眼前这看神剧催眠的大爷便是苏作琵琶制作名家李兆霖,于是拨动了手机。听到手机声响,大爷缓缓睁开眼睛,慢慢坐起来朝窗外的我点头示意。那气定神闲的样子。


58岁的李兆霖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今年已经是他制琵琶的第42个年头。他先后拜入民乐大师陈寿云、蒋柏松名下,不但练就了一手制琵琶绝活,连阮、古筝等诸多弹拨乐器都融会贯通。


李兆霖把我引进了房间内室。这是他制琵琶的木工房。虽然李兆霖已经早已不问江湖事,但是每年总要还几笔江湖债。一进工作室,李兆霖就脱掉大衣换上了蓝大褂,把一块一米来长的老红木搬上了马凳。


老红木虽小,却有百斤重,“琵琶声换酒钱”这话看似轻松,却需要“拔山兮”的力气打底才行。李兆霖一只手把鲁班尺按在老红木上,一只手拿着木工笔沿着尺在红木上划线,抡起斧头开始往红木上劈。随着斧头挥舞,一片片木屑从马凳上落下来。经过十几分钟的劈砍,红木终于呈现出梨型。这时李兆霖把斧头换成刨子,骑马一般骑在红木的一头开始刨。斧头劈是粗加工,刨子刨是中加工。当刨子把背面包得像模像样后,就要开始用砂纸打磨……


老爷子看起来弱不禁风,但是却钟爱武琵琶,走的是威猛路线。不但精于琵琶制造,琵琶演奏也有独门诀窍。据说李兆霖的琵琶演奏启蒙老师便是琵琶演奏名家陈午嘉先生。如果李兆霖先学的是琵琶演奏而不是琵琶制作,中国的琵琶界可能会少一位苏作工,但苏州的琵琶演奏界也许会多出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