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笛声飞扬】,欣赏好音乐!
作者: 苏唯谦 孟建军
“回想起曾经的一路,竹笛是我全部的梦,这个梦因我的真心喜爱和坚持而成真。如今唯一的念想,就是把自己的笛声,再应着这从未改变的水乡味道带给更多的人。”这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将新出版的《水乡梦,一支笛》专辑送给笔者时说的话。对于常用“生命不息,笛声不止”勉励自己的蒋国基来说,“水乡梦,一支笛”既贴切又准确。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吹笛子”
“老老实实的做人,认认真真吹笛子”是蒋国基做人的准则。青年时代,他师从笛子大师赵松庭。在41年前的那一届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蒋国基以一曲自己创作并演奏的《水乡船歌》崭露头角。自此,他在全国各类民乐比赛中连连夺冠,声誉日隆。
自幼成长于西子湖畔的蒋国基,对杭州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怀有独特的情感。近年,他与作曲家刘建宽合作为弯管笛创作的《雷峰塔遐用弯管笛低沉婉想》,就是以闻名的雷峰塔为引,以《白蛇传》故事为主题的大型竹笛曲。乐评人杨伟杰认为,《雷峰塔遐想》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竹笛叙事诗,此曲将山水风物、传奇故事、宗教哲理、人生思想合而为一,演奏者除了要纯熟掌握弯管笛在气息与技巧上的要求外,对乐曲故事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也缺一不可。蒋国基在不断的摸索与探求,创作和演奏风格精益求精,作品已达到了高度的艺术质量,这是他从艺生涯中沉淀与累积的心血结晶。
而在传统笛子吹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蒋国基常不断变换手中乐器的形制,比如三人笛、弯管笛、双人笛、骨笛、口笛、石笛等,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在视觉和听觉上带给观众新奇、美好的享受。
在蒋国基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有几件事让他记忆犹新。
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他曾赴芬兰参加在那里举办的、有30多个国家代表团参加的高斯迪宁国际艺术节。当时,智利的演奏家用排箫等民间乐器加上现代电声乐器演奏,场面异常热烈、火爆。中国代表团是继智利节目演出后出场的,我方代表团负责人担心地问:我们能行吗?“没问题,将我的《鹧鸪飞》换到第一个就好了。” 蒋国基信心十足地回答。他决定吹奏赵松庭先生改编的《鹧鸪飞》,这是一首慢速、宁静、江南味浓郁的笛子独奏曲,“音乐艺术讲究对比,他们的节目闹,我就来个以静制动。” 蒋国基上场后,他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以及颤、叠、打、蹭等手法灵活运用到演奏中。一曲吹毕,体育场沸腾了,观众起立长时间地鼓掌,于是,大会破例让蒋国基演奏了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最后他以一曲芬兰作品《在森林里怎样为你歌唱》结束了演奏。本来规定每个国家20分钟的演出时间被打破了,这场演出几乎成了蒋国基的独奏音乐会。
第二天,芬兰各大报纸媒体头版头条盛赞中国笛子为“魔笛”“不可多得的神笛”,认为蒋国基是“充满魅力的笛子演奏家”。另一次出访演出则是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音乐厅,蒋国基与浙江交响乐团合作,他用中国古老的河姆渡骨笛,吹奏了表现远古人狩猎场面的《原始狩猎图》,更是引起了瑞士观众的强烈反响。
“通过演出,我深深感到我们民族的东西具有世界性,世界能接受我们的民族音乐。所以,我每次出国演出,均自信满满。中国笛子不但在中国,也定能在世界站住脚。”蒋国基说。
在蒋国基的笛子世界里,求新、求变是他追求的目标。作为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和吹管乐器的发明家,仍是初心不改。交谈中,时时能感受到他那股不甘平庸的心劲儿和涌动的创作激情。“创作永无止境,当今的竹笛艺术无论从演奏技巧和表现题材,都得到了空前拓展。我会一如既往地不断探索和传承创新”。
“艺术必须出新,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在创新中延续发展的。”演出中,蒋国基喜欢打破传统笛子的演奏模式,让观众耳目一新。有时他会走下舞台,贴近观众吹奏,让演出更有亲和力。那一年,广州博览会邀请蒋国基去演出,他觉得仅吹一支笛子曲过于单调了,便与广州军区的作曲家合作创排新节目《南疆春早》。演出时,只见他的巨笛从舞蹈演员中间象船一样缓缓推出,在婀娜优美的群舞中,蒋国基先后用巨笛、骨笛、普通笛、口笛演奏,极大地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蒋国基常说,民族乐器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才会有市场。“只要观众认可,我都愿意尝试。”在赴西班牙参加宗教音乐节演出时,主办方要求每个国家代表团在开幕式演出15分钟。中国代表团排练了一个小合奏,上演前,蒋国基向领队要求,“我先即兴演奏一首《禅》后,再合奏吧”。只见他手持竹笛,双目微闭,脑海中浮现出杭州灵隐寺僧人诵经声、木鱼声、钟钵声及带给人的心灵震撼。蒋国基用心即兴吹出了参禅的感受,那种神游天外、物我两忘的艺境,引起了各国人士共鸣,演出受到极大欢迎。事后他说,“如果我们的节目合奏到底,就会失之于平铺直叙,不可能收到这么好的现场效果。”
在温岭长屿硐天的“自然岩洞音乐厅”里,蒋国基同样带给人惊艳。他用当地凝灰岩制作的石笛,吹奏了一曲他新创的《长屿硐天》,让千年的石头飞出欢乐的旋律。而在湖州举办的湖笔文化节上,蒋国基将当地用毛竹编制的竹筐、竹箩等生活竹制品融入到节目中,演员们配合着他的笛子演奏有节奏地敲打,富有创意的《竹子世界》节目效果出奇地好,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制了这一独特的节目并多次播放。
蒋国基回忆道:“在学习竹笛过程中,我跟随老师赵松庭学,就吹老师的曲子;后来我就创作自己的作品,将北方与南方的音乐元素融合一起,且注入自己对人生、艺术的感受,以形成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从学习竹笛演奏至今,巨笛、双人笛、口笛、石笛、弯管笛都试着为我所用,并不断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勤奋学习、不断奋斗。”
蒋国基对笛子演奏的执着探索与追求劲头,他的同事们有目共睹。“当年老歌舞团的邻居很烦我,在他们吃饭、睡觉时,我还在不停地吹,因为要不断琢磨和总结,努力摸索和掌握笛子演奏的内在脉络,并试图从源头去寻找规律⋯⋯”所以,现在他教的学生吹笛子入门都较快,“这与我独特的学习体会和经验有关,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吹笛子,并能很快掌握吹奏要领。”
笛子创演是蒋国基终生为之努力的事业,但他从不以演奏家自居。“我把吹笛子当成玩了。”他认为,“玩,是一种境界。观众来欣赏音乐,我定要尽心尽力玩好。”这种心态,使他的演出状态始终放松而自在。笔者曾随浙江民乐团出访,多次见证了蒋国基在欧洲各国顶尖音乐舞台上的演奏风采和受欢迎程度,他自己却是云淡风轻:“玩得好,鞠个躬下去;玩得不好,也鞠个躬,下次再来。”
“好多年过去了,从黑发走往白鬓,新星走向夕阳,什么都可以放下,唯有最珍惜的,终究还是一支笛。”如今他又有了新创意,不久还会搞出新东西。“我感觉这样很开心很痛快,做人很有价值。”蒋国基如是说。
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作者: 苏唯谦 孟建军,由【笛声飞扬音乐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播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