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聊聊压岁钱这个梗
一到过年,“压岁钱”就成了热词。这个狗年春节也不例外。先是北方媳妇兴冲冲地去见广东公婆,被20元的红包伤了心;接着,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又在网上刷屏。
在这张特别的地图里,颜色越深说明平均压岁钱最多。其中,福建省以一片血红色鹤立鸡群。据悉,福建孩子收到的压岁钱红包平均高达3500元,福建莆田的压岁钱水平甚至高达12000元,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20倍以上。
但是与之对比鲜明的广东,地图显示,广东压岁钱平均水平仅为50元,被网友们调侃为“遭小孩嫌弃,被大人追捧”。
然而,有不少广东人惊呼算多的了,我们经常都是1块、5块。
尽管上述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话题已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讨论。有人羡慕福建、江浙压岁钱多,也有人表示广东发压岁钱压力小也不错。对此,你怎么看?你所在的城市,压岁钱一般包多少?这个春节,你发了多少压岁钱?
压岁钱,凝聚的是亲情
文丨王清铭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年味儿淡了,如果不是“全国压岁钱地图”在旧历年底刷屏,我们也很少意识到,“年”这种文化还代代累积沉淀,到我们这一代还很浓厚。最大的例子就是给压岁钱。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多数人出外搵食(工作),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生疏的亲情如何维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拜年给压岁钱。我所在的福建省莆田市不经意地在压岁钱地图中夺冠,我的第一感觉却是自豪。
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儒家文化积淀深厚,现在乡村家族祠堂的大门贴的对联多数还是“入孝;出悌”,过年时最能体现孝悌之道就是给父母、其他长辈、后辈和亲戚压岁钱。网友们大概惊讶于是全国平均二十倍的12000元的压岁钱数字,我却自豪于压岁钱背后的那种历史风尘没有掩盖的古礼,就如孔子所说:“尔爱其羊,吾爱其礼。”
压岁钱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就如清代诗人吴曼云《压岁钱》中所写的那样:“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给压岁钱的人心中充满了喜悦,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就这样写:“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为表示庆贺新春,孔尚任把口袋里的钱都当作压岁钱分尽了。
莆田人以前爱读书,是著名的“进士之乡”;现在善经商,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压岁钱水涨船高,是个人财富和地方经济实力的体现。巨额的压岁钱,莆田人给得起。我不排除有些人为了面子,但绝大多数人看重的还是孝悌之礼。《礼记》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在莆田,你给出压岁钱,家中的小辈会相应收到长辈或亲友给的压岁钱,这就是“礼尚往来”。今年我小女儿收到的压岁钱是六千元,与我们给出的大体相当,我开玩笑说,所谓压岁钱,就是从我们的口袋暂时放入孩子口袋的那一份钱,并没有不明真相的网友指责的“铺张浪费”。这些压岁钱,我们不“回收”,给孩子存着,他们长大后就有第一笔“自有资金”。我们也“挪用”过,前年用以装修房子,去年“还”回去了。
当然,也有一些“入不敷出”的人,多数是年轻人,给压岁钱对他们来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也是他们特殊的成年礼。给多少压岁钱,该有个“度”,如果只是攀比,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这就远离压岁钱“题中应有之意”了。
有人会质疑压岁钱“礼尚往来”的做法是多此一举,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莆田人重人伦,宗族观念强,给压岁钱就是这种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女作家龙应台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莆田的做法就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礼节文化。礼,不能用压岁钱来衡量;但少了压岁钱这种凝聚亲情的媒介,礼也难以附着。在莆田,压岁钱的“价格”有待商榷,但它们的价值毋庸置疑。
追本溯源,“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和老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这样的良好祝愿,压岁钱多点,又何妨?无需套用“天价压岁钱”的大帽高帽,网友也不要轻易给它扣上“陋习”的帽子。如果要关注,请网友关注莆田另一个夺冠的“项目”——怨声载道的巨额聘金,为莆田移风易俗出谋献策。
【莆田这张聘金地图是几年前的,现在应翻了一番了。】
我们也无需武断地把莆田压岁钱与平均只有50元的广东作比较,严格地说,广东人分发的不是压岁钱,而是祝福红包,叫“利是”。“利是”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最常见的是在各种喜庆场合,包括过年、结婚、公司开工等。
都重“意头”,何分浊流与清流?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致谢!版权归原作者。 】
作者简介:王清铭,笔名应鸣。全国中高考语文热点作家,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县,中学高级教师。、《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发表散文100多万字,诗歌五百多首,已出版个人散文集三部作品。作品入选《大学语文》等大中专教材、香港语文课本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等。五十多篇散文被编为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包括模拟题)。
原创 首发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
只做文学☆只做教育
语文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