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数城市是端午才吃粽子,可是杭嘉湖平原不同,一年四季都吃。大概江南还是温暖,即使是冬日,也能获得新鲜的箬叶。食物体系越丰厚,粽子越是简单,很多地方就是白米粽的天下。也对,江南人家的大灶上往往炖着大锅的腊笋烧肉干菜烧肉鲞烧肉,随便在锅里一搅,就能拿出一块颤巍巍的五花肉和着白米粽一起吃下去。粽子是提前包好的,一大串,放在寒冷的户外,也不会坏。
驰名的“五芳斋”就在嘉兴。去了才意识到,我们对粽子的想象未免有点过于“农业社会”了。现在的五芳斋早就工厂化了,全部是流水线作业,就算还保留了手工的形态,一旦真空冷冻之后,也只有千篇一律的快餐食物的味道,显然不是能留下美好印象的早餐。于是改换门庭,继续寻找合宜的早点。
哪里有人排队就往哪儿靠,连续两三家走下来,看明白了。整个太湖流域,冬天早上最动人心弦的,不是粽子,更不是包子饺子,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湖羊大面。所谓“湖羊”,是1200 年左右太湖流域引进的蒙古羊品种,经过这么多年的养殖,早就本地化了。常常在湖滨地区看到黑乎乎的山羊在那里吃草,看上去很脏,并不吸引人,远不如草原上风吹草低的景色里它们的远亲逍遥自在。可是这种羊肉,说来奇怪,红烧极其味美,江南颇有些地域,只吃湖羊,对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吃沙葱长大的毫无膻味的羊倒是毫无兴趣。
嘉兴最有名的是“老钱”红烧羊肉馆,从乌镇迁来的。老家那里成了旅游景点,倒是没有这里的羊肉地道好吃了。老板老钱圆脸小眼,憨厚的水乡人长相,自己坐在柜台后面,收钱开票,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卖酒。
这酒是自己家的家酿,纯米酿造,鲜甜爽利,大约4度。这也是新鲜知识:江南的湖羊大面,需要和酒一起吃,才是过瘾。江南的酒,从早餐开始,难怪小店里均是男客,少有妇女。湖羊虽是名产,产量并不多,太湖流域的湖羊大面均在集镇上方有出售。乡下人来镇上赶早集,卖完了家中物产,然后喝上一杯,这时候的下酒菜就是一碗炖得稀烂的羊肉。面并不和羊肉放在一起,而是用红烧羊肉的汤拌匀了,另盛一碗。这样,一口酒一块羊头肉一挑面,一个温柔乡里的早晨,正好抵挡江南冬日早上的寒冷。
老钱的羊肉大锅已经有二十六年的历史。说大,是真大,都没有合适的锅盖,索性用稻草编织了大锅盖。积攒了多年油污的大草锅盖已经黑亮,且老钱说那锅里的老汤就没有彻底干过——这也是中国红烧菜的特点,不问清洁,只问年纪,老汤和老灶带了天然的神气——里面放满了烧烂的大块羊肉。另外一个大袋子装调味的香料,老钱实在,里面放了黄芪和党参,补气,也是寒冬的理所当然。客人买羊肉面,只算肉钱,当灶的妇女熟练地捞出一大块羊肉,用剪刀咔咔一剪,就是下酒的菜;然后把粗面捞出,洒上肉汤,往你手边一推。一上午,至少卖出七八百碗湖羊大面。红烧的湖羊带皮,吃起来更加肥甘——按道理,湖羊皮极其细腻,是上好的皮包材料,可是到了冬天,当地人是牺牲掉那些经济利益,也要把皮吃进去,因为只有连皮的羊肉,在他们看来,才补。
面浇上羊肉汤,鲜浓。苏州一带也吃湖羊,以藏书镇的白烧羊汤最为著名。羊肉连皮煮熟,切薄片,连白菜、粉丝慢炖,是另外一种鲜美。相应地,面也是白汤羊肉面,更细巧。可是总觉得不如杭嘉湖平原一带的红烧湖羊浓墨重彩,吃起来更让人兴奋。
女人吃什么?几家黑压压的羊肉面店里,男客居多。女人有勇气挤进来拿杯酒就红烧羊肉的,几稀。不过不用担心,这般富裕的小城,女人不用在家喝白粥。嘉兴的早餐颇有些有趣的种类。在斜西街,有家出名的冬笋烧卖店,只有四张桌子,进去了要站在别人后面,死盯座位才能吃上,你不坐下服务员不给你开票。
这家的烧卖好,鲜肉加汤汁,还嫌不够,再加上冬笋末增鲜,味精显得多余。上面是鲜花一样绽开的烧卖口,并不和拢,那样热气能进去。据说蒸的时候,需要没有彻底熟透就端上桌,靠最后那点热气蕴熟。这时候,皮不会塌陷,汤不会涌出,吃进去,满口生香。
也有人爱馄饨。江南的大馄饨,一个个足有小笼包大小,因害怕太腻,加笋加青菜加香菇,变成了荤素搭配版,吃十个也就足够了。也是江南早晨的好食物——饱胀的是肚子,稳定的是心。
*本文选自《浪食记》
王恺,作家、“活字文化”新媒体总监。著有《文艺犯》。专研饮食文化,雅擅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
陈忱,英国ULSTER大学理学硕士,江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无锡江南琴社副社长。古琴先后师从上海音乐学院戴树红、林友仁先生,并得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先生和南京艺术学院成公亮先生的指点。1995年开始随戴树红先生学习琴箫与洞箫的演奏。演奏之余,兼擅雅箫制作。
受邀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多元文化音乐工作坊”举办《琴箫合鸣工作坊》课程讲座,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系列讲座(古琴)之“音动冰弦吹落梅花——琴箫合奏浅释”讲座。上海徐汇区非遗中心与上海音乐学院曾联合主办“丝竹清和”——林晨、陈忱专场琴箫合奏音乐会。
邓彬,生于1978年,湖南人。2003年版画作品《掠过城市上空的知了》入选全国第十六届版画展,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石版铜版丝网版画展览。2007年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器物文化,并研究传统木作和漆作工艺。2014年,他关于金缮的论文发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CCTV-1、CCTV-9、北京卫视纪录片频道、东方卫视、湖北卫视、黑龙江卫视、优酷视频《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凤凰卫视和《三联生活周刊》《瑞丽》《乐活》等知名媒体均有报道与采访。2016年项目《古器生辉》获得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
欢迎广大书友报名参加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报名
《浪食记》王恺著
▼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好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