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连载21】孩子学艺术,你一定要知道的那些事(“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连载21】孩子学艺术,你一定要知道的那些事(“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2020-10-23 23:50:10

小莉的话:在孩子的艺术启蒙问题上,该让孩子选择何种艺术形式,启蒙过程中如何尽量避免少走弯路,和老师相处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的建议都非常实用。

另外,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的话,小莉也推荐几本艺术启蒙方面的书,分别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孩子学钢琴,家长先上课》及《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几本书我在《用这十本家教书武装自己,你也是牛妈》一文中曾给大家推荐过哦。(回复“家教”可看)

…………正文分割线…………

应该学点什么才艺?如何做前期准备工作?几岁开始学习才艺?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需要参加才艺考级和各类比赛吗?不要把孩子单独留给老师?

艺术教育较之一般的学校课程教育有其特殊性,但也和课程学习有相似之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在此给出几点建议。本文多以乐器学习为例,其中的教育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教育,如绘画、舞蹈,包括体育运动等。

应该学点什么才艺

孩子能量有限,并且需要充裕的玩耍时间,所以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才艺学习班,有选择地报两三个就可以。多才多艺固然令人羡慕,但要考虑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时间成本。以牺牲童年的快乐来换取一些才艺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当然,如果某些才艺学习能和孩子的玩耍兴趣结合起来,对孩子来说基本上没有负担,去学习相当于玩,适当地多报一两个也可以。总之,报与不报的原则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去学。

具体到选择学什么,下面以学乐器为例给出建议。

选择学什么乐器,如果孩子有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个简单问题,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选择原则。但由于学乐器往往是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开始,大多数孩子很难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乐器,就需要家长帮助他去判断和选择。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有限,应该说绝大多数家长对乐器的了解比较外行,这方面的建议是:不盲从,不虚荣,不功利

首先还是家长要向自己的内心追问一下,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并不是家长强权或家长意志,在孩子没有观点的情况下,家长对某种才艺的喜爱会感染孩子,影响到孩子对这种才艺的情感。

其次要向懂行的人请教一下,比如学乐器,要先了解某种乐器的学习难易程度。不同的乐器,其学习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入门阶段。比如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扬琴、笛子、古筝较易入门,二胡较难,琵琶最难。家长需要权衡孩子的兴趣、天赋、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等各方面情况,综合判断。

第三,还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同的乐器价格差异悬殊,学费也不一样。选择要尽量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匹配,如果孩子在相关学习中没有极为突出的天赋和强烈的喜好,就没必要让孩子的艺术教育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四,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风和虚荣心,更不要有功利心。

在学什么乐器的事情上,这些年一直存在崇洋媚外、厚古薄今的现象。例如有一些人认为民族乐器很“土”,认为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很高雅,感觉家中摆放一架钢琴很有面子,可构成高雅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既不顾孩子的喜好,也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且不考虑师资情况,勒紧裤腰带买钢琴。虚荣是生命中的一大硬伤,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损害,学乐器也概莫能外。

我女儿圆圆当初选择学二胡,周围有些人觉得很诧异,言语中流露出的就是:二胡多土啊,怎么学那个呢。圆圆二胡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对她说:小提琴有四根弦,可以拉出很丰富的乐曲;二胡只有两根弦,表现力丝毫不输小提琴,所以二胡完全可以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乐器之一。

如果你小提琴拉到中国最好,不见得是世界上最好,但如果二胡拉到中国最好,你就是世界最好,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老师的话让圆圆更认同手中这把琴,更喜爱这项学习。

音乐是一种娱乐,一个人喜欢西方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喜欢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这和高雅或庸俗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对他的人生观、幸福感及品格心理没有任何影响。况且现在我们听的一些“古典音乐”在当初也属于流行音乐。

好听的音乐都是美的,无功利地热爱就是高雅,附庸风雅才是真正的庸俗。我在这里不是渲染民族主义观念,而是强调选择学什么一定要出于内心喜欢,且要尽可能实事求是。

另外,艺术教育中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是当前一种可怕的流行病。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上,有些人只是把孩子艺术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升学和找工作上,学钢琴是为了考级,练舞蹈是为了加分。艺术教育中艺术的价值被消解,只剩下了谋生的价值。

艺术专业成了许多人走捷径的一种选择,培养艺术家的教育变成了培养“手艺人”的教育,这导致艺术专业学生质量严重下降。“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我们现在在培养孩子艺术爱好中,却经常用世俗价值消解艺术之美,只剩下干巴巴的技巧。这伤害着儿童的幸福感,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也损伤着整个民族的艺术素养和精神质量

如何做前期准备工作

艺术教育的第一步不是花钱买乐器和报班,而是首先让孩子接触、认识和了解将要学习的东西。之所以父母喜欢什么,孩子往往会喜欢什么,这并不是简单的生物遗传,更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某种艺术环境中,他会天然地和这种艺术达成一种沟通,学习起来当然会容易得多。

例如培养孩子的乐感,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在听音乐时,家长和孩子一起随节奏进行律动,也可以经常唱歌给孩子听,让音乐成为家庭娱乐的一部分。打算将来让孩子学什么乐器,就要经常在家里放相关乐曲。

尤其是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中会学习到的一些经典乐曲,这些乐曲被孩子听熟了,在学习中就很容易找到音准及节奏,而且也容易唤起孩子的喜爱。同理,如果打算让孩子学绘画,就可以经常跟孩子一起玩绘画游戏,读一些有关画家的传记,参观一些美术展,等等。

前期启蒙教育还包括树立孩子的自信。比如一个孩子喜欢唱歌,太小的时候有可能唱不准,如果家长急于去提醒,并经常说这孩子唱歌跑调,很可能就此挫伤孩子唱歌的自信和热情,让孩子永久地失去一种爱好。

除了一些天生乐感极好的孩子,唱歌跑调这在许多孩子身上都会发生,大多数孩子能在长大后自行解决。比如我和先生在唱歌方面都天赋平平,圆圆这方面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她小时候唱歌有时会跑调,我们基本不提醒,只是很自然地和她一起唱,让她听到正确的音调是怎样的,而且我和先生还经常故意互相开玩笑贬损,说对方唱得不怎样,顺口说能像圆圆唱得那样就好了,暗示圆圆她唱得很好。到圆圆长大后,我们在家里一起唱卡拉OK,发现她已唱得很好,非常准。圆圆有时也会和同学一起到KTV唱歌,听她的同学说她歌唱得很好。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父亲,他女儿才3岁,他就很肯定地说女儿以后当不了画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女儿都不能像样地画个圆,经常是想画什么,又不敢画,最后总要家长去帮着画。事实是绝大多数孩子在小时候都不可能像样地画个圆,这位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轻易给孩子下个这样的定论,导致孩子在涂鸦这件几乎所有儿童都感兴趣的事上缩手缩脚。很可能,她的女儿会用一辈子在绘画上的无能来证明父亲当初断言的正确。

当然家长不必夸大孩子的天赋,不必把刚会画几笔的孩子看成未来的齐白石,也不必把爱打台球的儿子看成未来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即不要用一个成功目标给孩子制造压力,在学艺初期,把才艺学习活动当作玩是最好的,让孩子心态单纯些。

学琴前的心理铺垫工作还包括让孩子知道学琴的漫长和艰苦,就像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的“打针原理”一样。即当孩子需要面对一个比较富于挑战的事情时,家长应对即将面临的困难如实相告,不夸大也不缩小,让孩子有正确的心理预期,这样会提高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几岁开始学才艺?

因为才艺内容不一样,所以学习时间也很难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艺不宜太早。这是由孩子身心发育水平决定的。

例如以前有人说学习乐器要早,四五岁就要开始学,甚至有人把这个年龄提前到3岁,根据可能是莫扎特3岁就可以演奏钢琴了。这样的建议是不适宜的,且不说幼小的孩子在生理上十分稚嫩,从心理来说,“大多数5岁前的儿童,尚未形成自我规范意识,要他们静下来学习乐器,对家长、教师及孩子本身都是一种折磨”。

当孩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兴趣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是如何让他快乐地接触和尝试,而不是马上去给他报学习班,尤其在一些纯游戏项目上,完全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找老师。

就学乐器的问题,我请教了几位音乐界的专业人士,他们给出的共同答案是,如果家里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熏陶,作为培训活动,在小学一二年级,即六七岁开始比较适宜。

要学习的才艺不一样,开始学习的时间也会不同,最好多请教几位专业人士,听听大家的看法。总的建议是,宁可稍晚一点,也不要提前去学。

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让他觉得是在为爸爸妈妈学。

有一次我在小区里正和一位妈妈在路边闲聊,恰好她老公带着孩子学琴归来。当妈的随口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小姑娘脆生生地回答:“不知道,我爸爸知道!”做父亲的不以为然地笑了。这种情况应该是令人担忧的。

家长带孩子去学习,对老师教的内容和要求要了解,在孩子练琴时要帮他听哪里有什么问题,适当地帮帮忙就可以,不能大包大揽。所有的学习,背后的管理道理总是一样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在圆圆学二胡的前三年,她每次练琴时我都会坐在旁边,帮她听音准及节奏,会提醒她哪个地方有什么问题;但她每天什么时间练琴、练几次、练到什么时间、练哪个曲子,等等,我都很少提醒或发表意见,基本都由她自己来决定。哪天她忘了练琴,我往往也“没想起来”,她发现指靠不上我,也就只好自己操心了。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她告诉孩子,练琴是自己的事,家长不去提醒,建议孩子定闹钟,天天由闹钟来提醒。同时,家长也尽量注意家庭生活的规律性,保证孩子到闹钟响时,有时间练琴。孩子很乐意这样做,定了每天晚上7点半。开始几天还行,后来就出现闹钟响了,孩子关了闹钟,却没及时去练,然后就忘了这事,直到要睡觉才想起来。

这种情况重复几次后,家长没批评,只是又给孩子建议,如果闹钟响的时候正做其他事,想要过一会儿再练,那就临时把时间往后调整一下,或是通知妈妈15分钟后来提醒自己去练琴。因为家长在这件事上做得很轻松自然,所以孩子一直没有紧张感,基本上能做到自觉练琴。

其次,不规定练习时间,只着眼练习效果。

很多家长和教师习惯给孩子规定练琴时间,每天必须弹够半小时或一小时。这样做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练琴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分散到时间上。尤其当孩子不想练时,就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到钟表指针走到了哪里,熬时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不但无益于练习,还会生出倦怠感

不如把每天的练习定位于弹奏本身,即曲子弹得如何,熟练度、准确性及技巧等是否有所提高。在时间上不刻板,可以长也可以短,只要把该练的地方练到了就可以。如果想鼓励孩子多弹一会儿,不要说“再弹十五分钟,不到时间呢”。

最好说“今天拉得又有进步,不过还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能不能把这两个地方再练习几次?”如果孩子确实表现不错,某天或某段时间能坚持练习较长时间,想表扬孩子的话,最好不要直接夸他能坚持练多长时间,而要夸他的琴拉得好。

第三,允许在练习中偷懒,甚至某天不练习。

理论上讲,学琴必须天天练,一天不练手生,三天不练陌生。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一味地严厉管制。再强调一次,在学习早期,呵护兴趣比学到技巧更重要,不要把学习做成任务,要尽量做成游戏。如果孩子哪天忘了玩游戏,我们不会去批评他,不会在意。同理,哪天他特别不想练琴,也不必在意。这并不是纵容偷懒,只是放长线钓大鱼,是一种策略。

我女儿圆圆小学时学爵士鼓,我每天下班后带她到艺术学校去练,那里是按时间收费。我们交了每天一小时的练习费用,但圆圆经常克扣时间,很少能练到一小时,有时只打了二十多分钟就不想打了,我一般都听她的,不想打就不打了。我不知每天强迫她练够一小时,她的演奏水平会怎样,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更好一些又怎样?难道圆圆的童年就更幸福、人生就更美好?我希望她有很高的才艺水平,同时也接纳她在这些方面的平庸,唯愿她有快乐的童年,这才是我最在意的追求。

需要参加才艺考级和各类比赛吗

考级是以量化的方式来评价一个人的才艺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如果把考级本身当作学习目标,则是一个认识误区,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也给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还以音乐教育为例,音乐考级诞生于19世纪英国,后传入香港,近20年在内地兴盛起来。由于种种利益关系,我国的音乐考级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混乱,利益团体结成各种利益链,想方设法把孩子们推入名目繁多的考试中。

目前全国约有几十家音乐考级机构,评价标准不一,评语不明确,恶性竞争。现在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考级,即关于音乐的书面知识考试——这是多么没有意义的行为,而所有的考级乱象,都是要隐蔽地榨取家长的钱财。

很多教才艺的老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也步入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只教考级规定的曲目,不教其他内容,且盲目让孩子“跳级”,二、四、六……这样跳着考。美妙的音乐兑换成了证书上的数字,这或许让一些家长陶醉,但不少孩子拿到最高级别证书后,从此再不摸一下琴——这是不是艺术教育中最大的损失?

在圆圆学二胡的最初几年中,我对乐器学习及考级的认识尚不明确,也一度把学习的目标定义在考级上。倒不是过分看重证书本身,只是以为只要学乐器,就必须考级。后来逐渐有所感悟,对考级这事也就放下了,中止了这件事。圆圆在后期学习中,只拉她喜欢的曲子,不必为了考级专攻指定曲目。她喜欢音乐,也不讨厌手中这把琴,这就够了。

记得她上高中时,有一次班里开联欢会,她主动报一个节目,把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改编成二胡曲。在参加联欢会前,她在家里练习演奏,我听到琴声美妙,感觉十分欣慰。不是说圆圆拉得有多好,而是它作为一个爱好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这份滋养不是证书和级别能验出来、比得上的

我不反对考级本身,正如我并不反对学校课程考试本身一样,我批判的是考级对艺术教育的扭曲,以及种种考级乱象。

除了期望政府规范考级市场,给家长的建议是,要对考级介于在意与不在意之间,要认真权衡各方面得失,不要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比如证书和择校挂钩——而牺牲长久的教育理想。有些事,没人追捧,煽风点火者自然无趣。对考级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可以预防无谓的能量耗散,更可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呵护他的幸福感。

另外,我也不赞成拉着孩子到处参加比赛,除非你想要孩子成为某种才艺的职业选手,比如做职业钢琴家,否则才艺学习不需要掺杂进太多的竞争。

事实是现在很多比赛也被市场绑架,成为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手段,而这些比赛经常会打着体面的旗号。所以家长和教师,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竞赛邀约,要特别注意组办者的资格、素质、动机等等。觉得不适宜,应当坚定地拒绝。

我女儿圆圆读初中时的一个暑假,我正带她到一个海滨城市旅游,班主任突然打电话,通知圆圆去参加一个英语竞赛,并陈述了此次比赛的重要性。圆圆的英语一直学得不错,这个比赛听起来很诱人,所以我们得到这个消息后有些兴奋。为了赶上比赛,提前结束旅游,改签机票,飞回北京。

第一次去参加初选时,组委会安排选手们先去交参赛费,然后等候安排。且不说一进来就收费,已让人感觉很突兀,接下来的组织工作都是乱哄哄的。来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大家被几个工作人员吆来喝去的,似乎都很茫然。我也对整个竞赛流程不太清楚,觉得组织工作很不到位,有些不满。终于等到评委们到齐,坐定,比赛开始,我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几个评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却又表现出不认真,处处对孩子们表现出不尊重,竞赛环节的设计也有不少问题。我忽然觉得,就这么几个牛头马面的人,凭什么能组织一个高水平的赛事?参加这样的比赛,即使能拿个奖,对孩子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我看看圆圆,她也在看我。我从她眼睛里也能看到不适,于是问她:我们走吧,不参加这事了,好吗?圆圆点点头,我们当即起身离开。走出那里后,感觉真轻松。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和钱,但总比继续浪费下去要好得多。商品时代,教训确实经常要用钱来买。尤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必为了某种具体的利益或为了心疼钱而任由某个问题去困扰孩子,及时结束,也许是性价比最好的做法。

不要把孩子单独留给老师

任何才艺学习,家长都最好陪在孩子身边,保证孩子的安全。尤其一对一学习,不管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不管老师年轻年老,都不要把孩子独自留给老师。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值得信赖的,但也必须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个职业,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一般职业群体的道德考证,谁都不能保证有个别心理不良的人混迹其中。况且课外才艺学习一般都是松散的师生关系,家长很难了解到教师的情况,所以这方面必须特别注意。(来源:尹建莉新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独家授权连载)

…………………………………………

英文经典故事回顾(更多英文故事请点击账号左下角的听故事,进入英文故事)

回复56可听《we are going ona bear hunt

回复63可听《The Three Bears

回复 69可听《Don'tLet thePigeon Drive the Bus

回复98可听《Guess How Much ILove You


中文经典故事回顾(更多中文经典故事请点击账号左下角的听故事,进入故事宝盒)

回复64 可听《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啦》

回复129可听《乌鸦面包店》

回复89可听《都是放屁惹的祸》

回复 37可听《肚子里的火车站》系列两个故事

回复7 可听《我是霸王龙》系列两个故事

回复 87 可听《女巫科而娜杜耶》

回复 60 可听《活了100万次的猫》

回复 66 可听《古利和古拉与古鲁力古拉》

回复 12 可听《好脏的哈利》系列四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