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 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美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兰宇冬先生共同主持,联合各大高校庄子研究者共同会讲,每周一四晚举行。爱国学i-guoxue公众号次日刊发。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2017年3月5日晚上
导读人:兰宇冬、陈志伟、郭美华
主题:《庄子·人间世》
原 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所行,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而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兰宇冬老师:
大家好,今晚开始讲《人间世》,我先抛砖,后面等郭老师和陈老师玉见。
人间世是一个关于人走向世界但最后又走回自己的内心的过程。我读的时候,想到庄子为何要向学生传述此章,或许庄子就是为那些积极用世而想改变世界的弟子们指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以充满艰险的现实为映照,以曲折复杂的人心为重锤,一步步将学生们从自我的激情中击出,而最终转向了自我的内心。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吗,当然读懂了之后我们会知道,其中自有深意。我们在其中还会发现相对于之前我们认为的那个飘摇云端俯瞰大地的庄子,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对人心诡诈、人性复杂了如指掌的庄子,这全然打破了曾经有过的庄子形象,也使得我们会去猜测,这会隐藏着怎样的沉痛的自我经验,或许,正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看得太深、看的太透,庄子才会转过身去不屑一顾,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吧。
此章名为《人间世》,有将之解为“人世间”,其实,人间世就是上一章《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仞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必恢恢乎游刃必有余”。既然刀刃免不了要进入牛的身体,那么人亦免不了进入人世,面对避无可避的世间,人如何间处于世。
本章开篇就是让颜回出场,读到后面其实可能才会领悟,这个人物的安排出场其中有特别的意味。在孔门弟子中颜回的德行与其贫穷最为出名,而联系庄子面黄肌瘦穷街陋巷编草鞋的经历,或许正是在这一点上,庄子让颜回作为自己的代言者出现,颜回经历的从积极入世到心斋的内在转变,或许也就是庄子自己的某种心路历程。
颜回出场向孔子辞行,要以一种勇敢的态度面对一个年壮行独的卫国暴君,去拯救卫国万民于水火之中,其理由非常充分,就是以孔子曾经对弟子的教导:“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我们甚至可以去想象,颜回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想着我把老师的学说发扬光大,或许满脸正是一副“老师快表扬我啊”的表情吧!
然而,老师听了以后却是暗自牙痛,“嘻”的感叹里面藏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琢磨。“若殆!往而刑耳!”面对着颜回的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老师却是当头一棒——还求表扬,你这是找死!当然,孔夫子还是非常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做出此段评价的原因: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这一部分内容非常丰富,看起来好像没头没脑,云里雾里,但其实,这是孔子对颜回最本质状态的判定,并且把颜回更深刻的内心活动给看透了,从根本上指出问题的核心,都有其所指。
道不欲杂——其实是说颜回表面上看是大无畏的无私精神,但其实其中有着复杂而曲折的内心活动,这种复杂和曲折将导致一连串的不测,这是孔子对颜回状态下的一个总判断。
古之至人——这是颜回复杂的第一个问题,存己未定,这个存字值得好好琢磨,有人认为是信念,这里可以看做是对自己自明的认知。内心不纯粹,自立还不足何以立人?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这是颜回道杂的第二个问题,孔子非常清晰而准确的抓住了颜回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的活动——颜回之所以勇于出行,是因为颜回自认为手持两种利器:德与知,自己道德和智慧的优越感才是他如此自信的深刻原因,才是把自己当做医生,把他人当做病人的自信与底气的来源,但是,孔子轻易就戳破了这个看似炫目实则虚弱的肥皂泡——你所认为的利器是凶器,伤人更伤己,不能依仗它去做事!
颜回听到这里一定懵了——老师您交给我们的屠龙宝刀原来是假的?您是在骗我还是强词夺理。然而孔夫子早已经看穿了弟子的疑问,他并不只是用结论性的语言堵死弟子理想迸发的激情,因为作为曾经年青的他可能早已深刻的了解到理想只能被疏导而不能被扼杀,所以,接下来,他将细细为弟子解惑,用预设的剧情和对结局的每发必中的神奇预见,引导弟子展开自我反思。
郭美华老师:
人间世,间字可以两种读法:一是读为动词,四声,意为人之“间于”世,或处于、入于、游于世;一种读为名词,一声,则人间与人世的合用,间则是空间,世则为时间,意为人间世或人世间,即人所处身的这个“宇宙”或“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人间世》承逍遥、齐物、养生而来。前此三篇的旨意,似乎有一个向外弛逸且独善其身之意,仿佛有“出世间”可求。《人间世》则指出,根本没有“出世间”可言可求,人只能在此世间、与人相处而无所逃。
个体之自由,万物之齐一,无论是审美、思辨还是形上的生存,都以生命的自然绵延为依归,所以养生乃得直面其必有之死。
但人亦有不得其死者,更毋庸论自由存在之自得与世界整体之显现。
生而在人间世,存身活命殊为不易。
太平之世,苟且而安,庶几不是难事;但乱世纷纭,苟安则难。自存尚且艰难,何以救世救人?
人存天地间,便有天地间一段情怀在。当此之际,抽身独在与舍身救民,对于任何一个透悟天地间生存道理之仁,实质上是一个残酷而持久的拷问。
孔子讲“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乱邦不居危邦不入”,孟子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儒者的中庸智慧。
颜回是孔门高徒,其智甚至若有高于孔子者。在《论语》中,颜回已经显示出儒者修德的至高境界,并显示出与孔子其余一众弟子相异的人生取向(所谓自得其乐逸世倾向),但可惜的是,其存身艰难,英年早逝。
在颜回与庄子之间,可能具有某种思想上的内在关联,尽管是否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还无从考证。但在义理上,则可以看出,从孔子经颜回,再到庄子,有一个思想的“内在逻辑”。如果置于“存身与救世”的这个主题下来看,从《人间世》乃至《庄子》中其余篇目所涉及的颜回来看,从孔子的思想进而到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上“儒家与道家”截然划界的粗暴。
庄子并非一个犬儒主义者,绝非一个麻木不知世间疾痛的、自私的唯我主义者。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几问几答,将庄子对于“存身与救世”的悖论式处境彰显出来。
所以,《人间世》的主题,直接的问题本来是:个体在乱世何以存身活命?但在开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却是:一个有所领悟的人,如何救世(拯救乱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要活着,只能活在世界中;存己必先存世界,只有先行让世界之在得以可能,自己的自由之在才能有根基。
这个世界中的手握权柄者,却将世界据为己有而使得世界不再存在。让世界从手握权柄者的手中释然而回返自身,并经由世界的在其自身,使得世界中的每一个体得以回到其自身,,也是个体追求自身存在的基本前提,但也仅仅是前提而已,并非终极的归宿。
因此,在《人间世》,我们的关注在于,就存身与救世的两难,庄子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指引?
孔子与颜回的第一回合问答:自恃其德以救世之不可。
这可以依稀看到庄子以孟子的批驳。颜回的起始初衷,似乎在于:一个人有点学问和浅德,,便自以为有能力有责任拯救天下苍生,这不但不能救世,甚至尚不能自存其身。颜回想向卫君加以劝说的“知识与道德”,在其自身尚未夯实笃定,存身不足,而企图救世,适得其反。
孔子指出“道不欲杂”,反衬出颜回初衷没有据于道而行,而是未至于道的私德与小知,如此私德与小知,其根底在于名利之争或所争之名利。如卫君之流俗,当然汩没于名利场之竞逐自不待言;颜回之自恃其私德、小知而求劝卫君,因为并未实有诸己,本质上只是名利之变形或曲折的表现而已。
即使进一步说,颜回救民救世之心真有其德在己,但是,在流俗竞于名利之场,颜回之德并不可能得到肯认——自守其德不暇,何以救人救世?真正的道德智慧本身与名利场本质相异,怎么可能用以救之?在一定意义上,名利场上的杀戮者与被杀戮者,共享着同样的名利观。以道德和智慧的仁义之言,去揭示、否定名利场的杀戮,就是以人世之恶来反显自身道德智慧之善,这是对名利场杀戮者的否定,也就是“灾人”;反过来,名利场的杀戮者如卫君之流,基于竞名逐利将如此道德智慧之人加以否定。所以,,道德与智慧便转而为名利场中的一种染上名利色彩之物;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便在其中基于名与利的辩争;名利场的辩争,其最后的决定者是力量,有道德智慧者在其中不但不能救人救世,反倒是自陷于危难而自救不暇。
,即便是所谓善的掌有权柄者,也无法在名利竞逐中避免为恶。所以,孔子举了桀、纣杀贤臣和舜、禹灭小国的事情为例,以突出一般的道德与智慧在救世问题上的无能(在庄子,舜、禹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侧面表明,,更不用说圣人与仁政的统一之痴人说梦)。
孔子与颜回于是有第二个回合的问答:上面如此简单的道理,颜回闻一知十,岂能不懂?
孔子作为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在《庄子》的文本中,其实也有所显示,即如在此,他就循循焉善诱人——面对自身道德与智慧与救世的困境,如何应对?本来是在诘问下的进一步思考,但孔子的说法却是“若必有以也”(好像是颜回本身就想到了的)。
颜回领会到孔子指出的道德智慧之自存与救民救世的两难,在于二者之背离不一。但这一问题,他的第一个反应,还具有“一定的形式性”,,将自身德慧的表现形式加以完善——“端而虚,勉而一”。“端而虚”,即内心自持其德慧,而表现出谦虚之状,;“勉而一”,即竭力通过让对方(如名利场之卫君)主动接受的方式,,使得救民救世得以可能。
孔子表达了完全的否定。这个做法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形式的虚伪化。一个人自身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内在充实而气象外显(类似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的样子),但又言辞举止前去,这样,便是色彩摇曳无所定,;事实上,依据对方的主动感受而使之接受道德与智慧,这在漫长的耳濡目染的相处之中,形成日常小德都不可能,要形成真正的大德大智,就更不可能了;究其本质而言,端虚勉一,还是内外截然为二的——内在固执而无灵活之转化,外部迎合而不对流俗名利加以根本性的否定,因此,如此救世,还是不可能的。
附: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顏回見仲尼①,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②,其年壯,其行獨③,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④,民其無如矣⑤。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所行,則庶幾其國有瘳乎⑥!”
仲尼曰:“譆!若殆⑦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而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⑧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⑨,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⑩,是以人惡育其美也⑪,命之曰菑⑫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⑬求有以異?若唯無詔⑭,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⑮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⑯,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⑰,紂殺王子比干⑱,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⑲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⑳,禹攻有扈㉑,國為虛厲㉒,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㉓。是皆求名實者也㉔。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况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㉕!”
【注释】
① 颜回见仲尼:颜回是孔子最欢心的学生,有关他的言行,见于《论语·公冶长》、〈述而〉、〈子罕〉、〈先进〉、〈颜渊〉及〈卫灵公〉等篇。颜回和孔子这段问答,自然是虚构的。孔子这位儒家的泰斗,变成了宣扬庄子学说的道家人物。
② 卫君:一说指卫庄公蒯(kuǎi)瞆(司马彪说)。一说卫庄公以鲁哀公十五年冬始入国,时颜回已死,不得为庄公,盖是出公辄(《释文》)。按:庄子寓托故事人物以抨击时君的残民自暴。这是寄寓之言,无需考订其为特定某时代的某君。
清姚鼐说:“卫君,托词以指时王糜烂其民者。”(《庄子章义》)
③ 行独:行为专断。
④ 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死者满国,弃野而不葬者,亦如蕉之枕藉而不可计(胡文英《庄子独见》);。以:通“已”。量:作“满”(详见朱桂曜《庄子内篇证补》)。国:衍文,依奚侗的说法。
奚侗说:“‘国’字涉上‘轻用其国’而衍,当断‘死者以量乎泽’为句,‘以’犹‘已’也。《吕览·期贤篇》:‘死者量于泽矣。’高注:‘量,犹满也。’此言死者已量乎泽,义与彼同。若焦二字为句。”(庄子补注)
⑤ 民其无如矣:无所依归(郭象《注》)。
⑥ 愿以所闻,思其所行,则庶几其国有瘳乎:“思其”下通行本缺“所行”二字,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李氏本“其”下有“所行”二字,“则”字属下句,较他本为胜,当据以补上。
近人刘文典说:“碧虚子校引江南李氏本‘思其’下有‘所行’二字。‘愿以所闻,思其所行’,文义甚明。‘则’字当属下读,崔、李以‘思其则’绝句,盖不知‘思其’下有敚文,姑就阙字之本读之耳。”(《庄子补正》)
⑦ 殆:恐怕,将要。
⑧ 荡:毁损,毁坏。出:外露。
⑨ 信矼(gāng):信誉着实。“矼”,坚,实的意思。
⑩ 炫暴人之前者:“炫”旧本笔误为“术”。当是“炫”字(释德清说)。陈碧虚《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术”作“炫”,当据以改正。
刘文典说:“‘术暴人之前者’,义不可通。‘术’……作‘炫’,义较长。今本‘术’字疑是形近而误。”
⑪ 是以人恶育其美也:这是以别人的过恶来炫耀自己的美德。“其”,即“己”。“育”,原作“有”,依俞樾之说,据崔本改。
俞樾说:“‘有’者,‘育’字之误。《释文》云:‘崔本作育,云卖也。’《说文》贝部:‘卖也,读若育。’此‘育’字即‘卖’之假字,《经传》每以‘鬻’为之,‘鬻’亦音‘育’也。‘以人恶育其美’,谓以人之恶鬻己之美也。”(《诸子平议》)
奚侗说:“‘育’与‘炫’相应。”
⑫ 菑:音灾。
⑬ 恶用而:何用汝。下文“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的“而”,亦如汝。
⑭ 若唯无诏:“若”,汝。“诏”,崔本作“”(è扼),争辩、谏诤之意。
⑮ 荧:眩(成《疏》)。
郭庆藩说:“荧,之借字也。《说文》:‘,惑也。’”(《庄子集释》)
⑯ 口将营之:口里只顾得营救自己。
⑰ 关龙逢:夏桀的贤臣,尽诚而遭斩首。
⑱ 王子比干:殷纣的叔父,忠谏而被割心。
⑲ 伛(yǔ)拊:犹爱养(成《疏》)。
⑳ 丛、枝、胥敖:三小国。〈齐物论〉作宗、脍、胥敖。
㉑ 有扈:国名,在今陕西鄠县。
㉒ 国为虚厉:国土变成废墟,人民成为厉鬼(即人民死灭)。
李颐说:“居宅无人曰‘虚’,死而无后为‘厉’。”(《释文》引)
㉓ 求实无已:贪利不已(关锋今译)。“实”,犹言利、。
㉔ 是皆求名实者也:这都是贪求名利的。
李勉说:“言尧禹皆求名利者也,‘名实’,即名利。王先谦、苏舆等谓‘三国求名求实,好兵不止’,其解误甚。非三国好名实而用兵不止,乃谓尧禹好名实而用兵不止。”
㉕ 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以”犹谓(王引之《经传释词》),这句话是说:你一定有你的说法。“来”,句末语助(王引之《经传释词》)。《孟子·离娄》:“盍归乎来!”“来”字亦为语末助词,无义。
【今译】
颜回拜见孔子,向他辞行。
孔子问:“到哪里去?”
颜回说:“要到卫国去。”
孔子问:“去做什么?”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君主,年壮气盛,行为专断,处理国事轻举妄动,而不知过错;轻于用兵不恤人民的生命,死的人积满了山泽,好像干枯的草芥一般,人民真是无所依归了。我曾听先生说过:‘安定的国家可以离开,危乱的国家可以前往,好像医生的门前有很多的病人。’希望根据先生所说的去实行,或许这个国家还可免于疾苦吧!”
孔子说:“唉!你去了只怕要遭受杀害啊!‘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就多事,多事就受到搅扰,搅扰就引致忧患,忧患来到时自救也来不及了。古时候的‘至人’,先求充实自己然后才去扶助别人。如果自己都还立不稳,怎能去纠正暴人的行为呢?
“你知道‘德’之所以失真而‘智’之所以外露的原因吗?‘德’的失真是由于好名,‘智’的外露是由于争胜。‘名’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不可尽行于世。
“而且,一个人虽然德性纯厚信誉着实,但还不能达到别人了解的程度,即使不和别人争夺名誉,但别人并不明白。如果你强用仁义规范的言论在暴人的面前夸耀,他就会以为你有意揭露别人的过恶来显扬自己的美德,而认为你是害人。害别人的,别人一定反过来害他,你恐怕要被人害了!如果说卫君喜爱贤才而厌恶不肖之徒,何用你去显异于人呢?除非你不向他谏诤,否则卫君一定会抓着你说话的漏洞而展开他的辩才。这时候你会眼目眩惑,面色平和,口里只顾得营营自救,于是容貌迁就,内心无主也就依顺他的主张了。这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就叫做帮凶。开始时依顺他,以后就永远没个完了。如果他不相信厚言谏诤,那就必定会死在暴人的面前了!
“从前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蓄德以在下的地位爱抚人君的民众,以在下的地位违逆了上位君主的心意,。这就是好名的结果。从前,尧攻丛、枝和胥敖,禹攻有扈,这些国家变为废墟,人民死亡,国君被杀,这是因为他们不断用兵,贪利不已,这都是求名好利的结果,你没有听说过吗?名利的心念,连圣人都不能克制,何况你呢!
“虽然这样,你一定有你的想法,且说给我听听!”
郭象《庄子注》:
不与民同欲也。夫君人者,动必乗人,一怒则伏尸流血,一喜则轩冕塞路。故君人者之用国,不可轻也。莫敢谏也。轻用之于死地。举国而输之死地,不可称数,视之若草芥也。无所依归。其道不足以救彼患。宜正得其人。若夫不得其人,则虽百医守病,适足致疑,而不能一愈也。有其具然后可以接物也。不虚心以应物,而役思以犯难,故知其所存于己者未定也。夫唯外其知以养真,寄妙当于羣才,功名归物而患虑逺身,然后可以至于暴人之所行也。徳之所以流荡者,矜名故也;知之所以横出者,争善故也。虽复桀跖,其所矜惜,无非名善也。夫名知者,世之所用也。而名起则相轧,知用则争兴,故遗名知而后行可尽也。夫投人夜光,鲜不按剑者,未达故也。今回之徳信与其不争之名,彼所未达也,而强以仁义绳墨于彼,彼将谓回欲毁人以自成也。是故至人不役志以经世,而虚心以应物。诚信著于天地,不争扬于万物,然后万物归懐,天地不逆。故徳音发而天下向会,景行彰而六合俱应,而后始可以经寒暑,涉治乱,而不与逆鳞迕也。适不信受,则谓与己争名而反害之。茍能恱贤恶愚,闻义而服,便为明君也。茍为明君,则不苦无贤臣,汝往亦不足复竒。如其不尔,往必受害。故以有心而往,无往而可;无心而应,其应自来,则无往而不可也。汝唯有寂然不言耳,言则王公必乘人以君人之势,而鬬其捷辨以距谏饰非也。其言辨捷,使人眼眩也。不能复自异于彼也。自救解不暇。乃且释己以从彼也。适不能救,乃更足以成彼之威。寻常守故,未肯变也。未信而諌,虽厚为害。居下而任上之忧,比干非其事也。不欲令臣有胜君之名也。夫暴君非徒求恣其欲,乃复求名,但所求者非其道耳。惜名贪欲之君,虽复尧为不能胜化也,故与衆攻之。而汝乃欲空手而往化之以道哉?
参考书目
一、 庄子书目
1、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注解, 中华书局1997
2、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清] 王先谦 撰/刘武 撰,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3、 《庄子集释》[清] 郭庆藩 撰 / 王孝鱼 点校,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5、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
6、 刘文典《庄子补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7、 方勇《庄子纂要》,学苑出版社2012
8、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注:在以上书目中,郭庆藩《庄子集解》把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及十余家的注都收入其中。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分段讲析较为明晰,可作为阅读底本。王叔岷《庄子校诠》注疏辑佚很见功力,是现代庄子研究集大成者。方勇《庄子纂要》集中了历代庄子重要的注释,分章分段释读,此书可作为资料常备。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释》,力图恢复其认为的“魏牟”本原貌,自有其疏漏,但屡有新意,足以启发新思,应是当代庄子研究中无法回避之作。
庄子生平与思想参考书目
1、王叔岷《庄学管窥》,中华书局2007
2、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
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
6、熊铁基《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方勇《庄子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张松辉《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以上书目暂定,抛砖引玉,望各位读友添砖加瓦!
往期回顾:
逍遥游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活动宗旨与规划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1期(庄子其人其书)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2期(逍遥游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3期(逍遥游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4期(逍遥游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5期(逍遥游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6期(逍遥游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7期(逍遥游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8期(逍遥游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9期(逍遥游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0期(逍遥游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1期(逍遥游10)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2期(逍遥游1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3期(逍遥游12)
齐物论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4期(齐物论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5期(齐物论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6期(齐物论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7期(齐物论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8期(齐物论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9期(齐物论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0期(齐物论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1期(齐物论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2期(齐物论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3期(齐物论10)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4期(齐物论1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5期(齐物论1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6期(齐物论1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7期(齐物论1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8期(齐物论1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9期(齐物论16)
养生主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0期(养生主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1期(养生主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2期(养生主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3期(养生主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4期(养生主5)